《八上历史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
背景与原因:
- 根本原因: 列强不满足于《南京条约》等获得的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直接原因 (借口):
- "亚罗号事件" (1856): 英国以此为借口。
- "马神甫事件" (1856): 法国以此为借口。
- 实质: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
过程:
- 第一阶段 (1856-1858):
-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7),成立联军委员会,实行殖民统治。
- 攻陷大沽口,逼近天津。
- 清政府被迫签订 《天津条约》 (1858) (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
- 主要内容: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向英法赔款等。
- 第二阶段 (1859-1860):
- 英法以换约为名,再次挑起战争。
- 攻陷大沽口,占领天津。
- 火烧圆明园 (1860): 英法联军在北京郊外大肆抢劫,焚毁了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
- 咸丰帝逃往热河。
- 签订 《北京条约》 (1860) (与英、法、俄分别签订)。
- 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增至各800万两白银。
- 俄国的趁火打劫:
- 通过《瑷珲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及后续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 第一阶段 (1856-1858):
-
影响:
-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如总理衙门的设立)。
- 刺激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少数人(洋务派)的觉醒,开启了洋务运动。
-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如太平天国运动)。
二、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
背景:
-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 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起义。
-
过程:
- 兴起: 金田起义 (1851),建号“太平天国”。
- 发展: 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南京),与清廷对峙。
- 全盛: 北伐和西征 (军事上达到鼎盛)。
- 转折: 天京事变 (1856),领导集团内讧,由盛转衰。
- 后期防御: 重建领导核心 (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苦撑危局。安庆保卫战失败。
- 失败: 天京陷落 (1864),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重要纲领:
- 《天朝田亩制度》 (前期):
- 核心思想: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 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评价: 革命性 (反封建);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未真正实施。
- 《资政新篇》 (后期,洪仁玕提出):
- 内容: 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
-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实行。
- 《天朝田亩制度》 (前期):
-
失败原因:
- 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无法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无法建立先进的政权,领导集团易腐化)。
-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清政府与英法等侵略者勾结)。
- 战略失误: 如北伐孤军深入等。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 《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早期探索。
三、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 部分官员认识到西方武器和技术的先进性。
-
目的:
- 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 直接目的: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
代表人物:
- 中央: 恭亲王奕訢。
-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主要内容:
- 前期 (60-70年代) - “自强”:
-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代表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最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最大)、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远东第一大船厂)。
- 后期 (70-90年代) - “求富”:
-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辅助军事工业)。
- 代表企业: 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张之洞)、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 筹建新式海陆军:
- 陆军: 组建新式枪炮部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 海军: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 兴办新式教育:
- 创办新式学堂 (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如幼童留美)。
- 前期 (60-70年代) - “自强”:
-
评价:
-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 积极作用:
-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 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局限性/失败原因:
- 根本原因: 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 洋务派内部腐败,企业管理落后。
- 外国势力挤压。
- 破产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四、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
边疆危机 (19世纪70年代起):
- 西北:
- 阿古柏入侵新疆 (得到英、俄支持)。
- 俄国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 左宗棠抬棺出征,成功收复新疆 (除伊犁部分地区)。
-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 西南:
- 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西南边境。
- 中法战争 (1883-1885):
- 马尾海战 (1884): 福建水师覆灭。
- 镇南关大捷 (1885): 老将冯子材取得胜利。
- 结果: 中国“不败而败”,签订《中法新约》,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 影响: 促使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设立行省。
- 西北:
-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背景:
-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制定“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
-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出兵朝鲜。
-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 爆发标志: 丰岛海战 (1894.7)。
- 主要战役:
- 平壤战役: 清军陆军溃败。
- 黄海海战 (1894.9): 北洋舰队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军夺取黄海制海权。邓世昌等将士壮烈殉国。
-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
- 威海卫战役 (1895.2):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 结果: 中国惨败。
- 背景:
-
《马关条约》 (1895,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
- 内容:
- 割地: 割辽东半岛 (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而赎回)、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资本输出,危害最大)。
- 影响: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
- 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允许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
- 内容:
五、 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后)
- 背景: 《马关条约》刺激和加速了列强对华侵略。
- 表现:
- 政治上:
- 抢占租借地: 俄国 (旅顺、大连)、德国 (胶州湾)、法国 (广州湾)、英国 (九龙新界、威海卫)。
- 划分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俄)、长江流域(英)、山东(德)、福建(日)、两广、云南(法)。
- 经济上:
- 资本输出: 争相向中国贷款、投资铁路、开采矿山、开设工厂。
- 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
- 政治上:
-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899):
- 提出者: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
- 内容: 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 实质: 旨在为美国在华争取平等的侵略权益,避免中国被完全分割。
- 影响: 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本单元总结: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再到瓜分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面对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虽归于失败,但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