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思维导图数学》
一、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
- 概念: 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计算方法:
- 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
- 看因数中小数部分有几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 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 注意事项:
- 对齐方式:末尾对齐。
- 注意进位。
- 小数点的位置。
- 例题: 0.8 × 3 = ? (转化:8×3=24,再数出一位小数,结果为2.4)
2. 小数乘小数
- 概念: 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积。
- 计算方法:
- 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
-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 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 注意事项:
- 对齐方式:末尾对齐。
- 注意进位。
- 小数点的位置(数清位数)。
- 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 例题: 2.5 × 0.4 = ? (转化:25×4=100,再数出两位小数,结果为1.00,化简为1)
3. 积的近似数
- 概念: 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
- 方法:
- 先计算出准确的积。
- 根据要求保留的位数,看下一位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 注意事项:
- 注意单位。
- “约等于”符号(≈)的使用。
- 例题: 3.14 × 2.6 ≈ ? (保留一位小数。计算结果为8.164,四舍五入为8.2)
4. 连乘、乘加、乘减
- 运算顺序: 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 简便运算: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同样适用。
-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 乘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 c = a × c + b × c
- 例题: 0.25 × 4.78 × 4 = ? (运用乘法结合律:0.25 × 4 × 4.78 = 1 × 4.78 = 4.78)
二、小数除法
1. 小数除以整数
- 概念: 将一个小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
- 计算方法:
-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 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
- 例题: 7.2 ÷ 6 = ? (计算结果为1.2)
2. 一个数除以小数
- 概念: 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计算方法:
- 先把除数变成整数(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 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 注意事项:
-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要相同。
- 被除数位数不够时要补0。
- 例题: 2.1 ÷ 0.7 = ? (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变成21 ÷ 7 = 3)
3. 商的近似数
- 概念: 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 方法:
- 先计算出商,比要求保留的位数多算一位。
- 根据要求保留的位数,看下一位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 注意事项:
- 注意单位。
- “约等于”符号(≈)的使用。
- 例题: 10 ÷ 3 ≈ ? (保留两位小数。计算结果为3.333...,四舍五入为3.33)
4. 循环小数
- 概念: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 分类:
-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小数点后第一位开始。
- 混循环小数: 循环节不是从小数点后第一位开始。
- 简便写法: 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
- 例题: 5 ÷ 6 = 0.8333... (简便写法:0.8(·)3(·))
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 目的: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
- 方法: 利用计算器进行大量的计算,观察计算结果的特点,总结规律。
- 例题: 1 ÷ 11 = ? 2 ÷ 11 = ? 3 ÷ 11 = ? ... 找出规律。
6. 解决问题
- 进一法: 为了使所需材料够用,即使计算结果有余数,也要向前一位进1。
- 去尾法: 实际所需数量不足整数时,去掉零头取整数。
- 例题: 制作一件衣服需要2.1米布,现有20米布,可以做多少件衣服? (20 ÷ 2.1 ≈ 9.52,用去尾法,最多可以做9件衣服)
三、简易方程
1. 用字母表示数
- 作用: 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 注意事项:
- 字母与数字相乘,省略乘号,数字在前,字母在后。
- 1与字母相乘,省略1。
- 相同的字母相乘,写成平方的形式。
- 例题: 速度为v,时间为t,路程s=vt;正方形面积 S=a²
2. 方程的意义
- 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区别: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判断方法:
- 必须是等式。
- 必须含有未知数。
- 例题: x + 5 = 12 (是方程); 3 + 7 = 10 (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3. 等式的性质
- 性质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作用: 解方程的依据。
- 例题: 如果 a = b,那么 a + c = b + c; a - c = b - c; a × c = b × c; a ÷ c = b ÷ c (c≠0)
4. 解方程
- 定义: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 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 解题步骤:
- 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变形。
- 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另一边是数值。
- 检验: 将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 例题: x + 5 = 12 (解:x = 12 - 5; x = 7)
5. 列方程解决问题
- 步骤:
-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 设未知数为x。
-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 解方程。
- 检验并写答。
- 关键: 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
- 例题: 小明买了3支笔,共花了15元,每支笔多少钱? (设每支笔x元,3x=15, x=5)
四、多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公式: S = ah (面积 = 底 × 高)
- 推导: 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例题: 平行四边形底5cm,高3cm,面积是多少?(S = 5 × 3 = 15平方厘米)
2. 三角形的面积
- 公式: S = ½ ah (面积 = 底 × 高 ÷ 2)
- 推导: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例题: 三角形底6cm,高4cm,面积是多少?(S = ½ × 6 × 4 = 12平方厘米)
3. 梯形的面积
- 公式: S = ½ (a + b)h (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
- 推导: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例题: 梯形上底4cm,下底6cm,高5cm,面积是多少?(S = ½ × (4 + 6) × 5 = 25平方厘米)
4. 组合图形的面积
- 方法:
- 分割法: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加起来。
- 添补法: 将组合图形添补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计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再减去添补部分的面积。
- 关键: 选择合适的分割或添补方法,尽量减少计算步骤。
- 例题: 一个房子侧面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分别计算其面积再相加。
5.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 方法:
- 数方格法: 在不规则图形上画上方格,数出完整的方格数和不完整的方格数,估算出总面积。
- 近似图形法: 将不规则图形近似看作规则图形,计算其面积。
- 注意事项: 估算结果会有误差。
五、植树问题(扩展内容,部分教材包含)
1. 封闭图形植树
- 棵数 = 间隔数
- 总长 = 间隔长 × 棵数
- 间隔长 = 总长 ÷ 棵数
- 例:圆形花坛周围每隔5米栽一棵树,花坛周长100米,需要栽多少棵树?(100/5=20棵)
2. 非封闭图形植树
- 两端都栽: 棵数 = 间隔数 + 1
- 一端栽一端不栽: 棵数 = 间隔数
- 两端都不栽: 棵数 = 间隔数 - 1
- 例:一条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需要栽多少棵树?(100/5=20, 20+1=21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