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数学知识点图》
一、数与运算
- 1. 认识0-20各数:
- 1.1 数的顺序: 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会读、写0-20各数。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 图示:数轴(0-20),点出数字,箭头表示顺序。
- 图示:计数器,表示个位和十位,拨动珠子演示数字组成。
- 1.2 数的大小比较: 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比较数的大小。掌握“大于”、“小于”、“等于”的含义。
- 图示:跷跷板,左右两边数量不同,表示大于小于关系。
- 图示:两个集合,元素个数不同,用大于小于号连接。
- 1.3 单数、双数:理解单数和双数的概念。
- 图示:将1-20的数字排成两列,一列单数,一列双数。
- 1.1 数的顺序: 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会读、写0-20各数。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 2.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 2.1 加法: 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用点数、接着数、数的分解与组成等方法计算。
- 图示:小棒图,演示合并的过程。
- 图示:花朵图,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加数。
- 2.2 减法: 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用倒数、想加算减等方法计算。
- 图示:划掉小棒,演示拿走的过程。
- 图示:气球图,飞走几个气球,表示减法。
- 2.3 0的加减法:理解0的含义,掌握0在加减法中的运算规律。任何数加0等于它本身,任何数减0等于它本身,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 图示:空盘子,表示0。
- 图示:一个苹果被吃光,表示减法结果为0。
- 2.4 加减法应用: 能够根据情境图列出加减法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图示:小动物排队,根据画面提出加减法问题。
- 图示:水果篮子,根据水果数量提出加减法问题。
- 2.1 加法: 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用点数、接着数、数的分解与组成等方法计算。
- 3. 20以内数的加减法:
- 3.1 十几加几(不进位): 掌握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 图示:小棒图,1捆(10根)加上几根,表示十几加几。
- 3.2 十几减几(不退位): 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 图示:小棒图,1捆(10根)加上几根,拿走几根,表示十几减几。
- 3.3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 图示:计数器表示10,再加几个珠子,表示10加几。
- 3.4 进位加法(凑十法): 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凑十”的含义。
- 图示:分解图,将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凑成10。
- 图示:小棒图,将两个加数的小棒合并,凑成一捆(10根)。
- 3.5 退位减法(破十法): 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破十”的含义。
- 图示:小棒图,从一捆(10根)中拿走几根,再减剩下的数。
- 3.6 加减混合运算: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图示:算式,用箭头标明计算顺序。
- 3.1 十几加几(不进位): 掌握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
- 4. 认识钟表:
- 4.1 认识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 图示:钟表,标出时针和分针,指针指向整时。
- 4.2 认识大约几时: 知道大约几时是指接近整时的时间。
- 图示:钟表,标出时针和分针,指针指向接近整时。
- 4.1 认识整时: 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二、图形与几何
- 1. 认识物体和图形:
- 1.1 立体图形: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
- 图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 1.2 平面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
- 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 1.3 图形的拼组: 能够用不同的图形拼成新的图形。
- 图示:用几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 1.1 立体图形: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
- 2. 位置与顺序:
- 2.1 上、下、前、后、左、右: 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 图示:小动物排队,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小动物的位置。
- 2.2 认识第几: 能够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 图示:小动物赛跑,用第一、第二、第三...描述小动物的名次。
- 2.1 上、下、前、后、左、右: 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测量
- 1. 长短、高矮、大小的比较:
- 1.1 直接比较: 通过观察直接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
- 图示:两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直接比较长短。
- 图示:两个高度不同的树,直接比较高矮。
- 1.2 间接比较: 借助中间物体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
- 图示:两根小棒,用绳子作为中间物比较长短。
- 1.1 直接比较: 通过观察直接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大小。
四、统计
- 1. 简单的分类: 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 图示:将不同颜色的小球进行分类。
- 图示: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分类。
- 2. 简单的统计: 能够用简单的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 图示:条形统计图,表示不同水果的数量。
五、解决问题
- 1. 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购物、分东西等。
- 图示:购物情境,根据商品价格计算总价和剩余金额。
- 图示:分东西情境,将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
六、数学思维培养
- 1. 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3.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想象,建立空间观念。
- 4. 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 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图例补充说明:
- 所有图示均应采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图案,以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 每个知识点配以至少一个图示,增强直观性。
- 图示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信息过载。
-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图示之间可以采用箭头连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