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思维导图初三

《电学思维导图初三》

一、电路基础

1. 电路的组成

  •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 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
    • 电压是电源的特性。
  •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元件。
    • 灯泡、电动机、电饭煲等。
    • 实现电能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闭合:电路接通,形成通路。
    • 断开:电路断开,形成开路。
  • 导线:连接电路各元件,形成电流的通路。
    • 常用金属导线,电阻较小。

2. 电路的状态

  • 通路:电路连接完好,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 用电器正常工作。
  • 断路(开路):电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 用电器不工作。
  • 短路:电路中某两点被导线直接连接,电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流回电源。
    • 后果极其严重,可能烧毁电源和导线。
    • 绝对不允许!

3. 电路的连接方式

  • 串联:电路中只有一个通路,各元件依次连接。
    • 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I = I1 = I2 = … = In);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U = U1 + U2 + … + Un);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 = R1 + R2 + … + Rn)。
    • 一个元件断开,整个电路断路。
  • 并联:电路中有多个通路,各元件并列连接。
    • 特点:各支路电压相等 (U = U1 = U2 = … = Un);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 = I1 + I2 + … + In);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1/R = 1/R1 + 1/R2 + … + 1/Rn)。
    • 一个支路断开,不影响其他支路。

4. 电流的测量

  •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仪表。
    • 符号:Ⓐ
    • 使用规则:
      • 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短路)。
      • 选择合适的量程。

5. 电压的测量

  • 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的仪表。
    • 符号:Ⓥ
    • 使用规则:
      • 必须并联在电路中(或用电器两端)。
      •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 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测量电源电压。
      • 选择合适的量程。

二、欧姆定律

1. 电阻

  •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符号:R
  • 单位:欧姆(Ω)
  • 决定因素:
    •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 变阻器:
    • 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 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改变电阻。
      • 接线规则:一上一下。
    • 电阻箱: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定值电阻的个数来改变电阻。

2. 欧姆定律

  •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I = U/R
    • U:电压,单位:伏特(V)
    • R:电阻,单位:欧姆(Ω)
    • I:电流,单位:安培(A)
  • 应用:
    • 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 分析电路状态。

3.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串联:
    • R总 = R1 + R2 + … + Rn
    • U1/U2 = R1/R2 (分压原理)
  • 并联:
    • 1/R总 = 1/R1 + 1/R2 + … + 1/Rn 或 R总 = (R1*R2)/(R1+R2) (仅适用于两个电阻并联)
    • I1/I2 = R2/R1 (分流原理)

三、电功率

1. 电能

  • 定义:表示电流做功的多少。
  • 符号:W
  • 单位:焦耳(J),常用千瓦时(kW·h),俗称“度”。
  • 关系:1 kW·h = 3.6×10⁶ J
  • 测量: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 “kW·h”:表示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圈数。

2. 电功率

  • 定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符号:P
  • 单位:瓦特(W),常用千瓦(kW)。
  • 关系:1 kW = 1000 W
  • 公式:
    • P = W/t
    • P = UI
  •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实际电压: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当U实 > U额时,P实 > P额;当U实 < U额时,P实 < P额。

3. 焦耳定律

  • 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Q = I²Rt
  • 应用:电热器、电炉等。

4. 电功率的测量

  • 用电能表测量一段时间内的电能消耗,然后用P=W/t计算。
  •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然后用P=UI计算。

四、安全用电

1. 安全电压

  • 不高于36V。

2. 安全用电原则

  •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潮湿时,不要接触电器。
  • 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进行急救。

五、电和磁

1. 磁现象

  • 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
    • N极(北极)
    • S极(南极)
  •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 磁场

  • 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的能够传递磁力的空间。
  • 磁感线: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假想曲线。
  • 磁场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 地磁场:地球周围的磁场。

3. 电生磁

  •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 电磁铁:带铁芯的螺线管。
    • 磁性强弱: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铁芯越粗,磁性越强。

4. 电磁感应

  • 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 感应电流: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
  •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

5.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 电动机的原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六、电学计算

1. 常用公式

  • I = U/R
  • R = U/I
  • U = IR
  • P = W/t
  • W = Pt
  • P = UI
  • P = I²R
  • P = U²/R
  • Q = I²Rt

2. 电路分析

  • 识别电路类型(串联、并联、混联)。
  • 确定电路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 根据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列出方程。
  • 解方程,求出未知量。

3. 能量转化

  • 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 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这只是一个基础的思维导图框架,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例如,在讨论焦耳定律时,可以加入关于电热效率的内容;在讨论电磁感应时,可以加入关于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 此外,可以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可以将欧姆定律与电功率联系起来,分析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变化;可以将电磁感应与电动机联系起来,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道德与法治青春时光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