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上思维导图》
I.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A. 生命的起源
-
1. 地球的形成与原始地球环境:
- a. 地球形成时间:约46亿年前
- b. 原始地球环境特点:高温、缺氧、强紫外线辐射、频繁的火山爆发和雷电
- c.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无氧气
-
2. 生命起源的学说:
- a. 自然发生说:生物由非生物自然产生(已被否定)
- b. 宇宙生命说:生命来自宇宙其他星球(缺乏直接证据)
- c. 化学进化说:非生命物质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演变为原始生命(主流学说)
- i.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环境,验证了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 ii. 四个阶段:
- (1)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 (2)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
- (3)从有机高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 (4)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
3. 原始生命的特点:
- a. 原始生命诞生地点:原始海洋
- b. 原始生命特征: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能力
- c. 原始生命结构:可能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没有细胞结构
B. 生物的进化
-
1. 生物进化的证据:
- a. 化石证据:
- i. 定义: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 ii. 地层越深,化石年代越久远,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
- iii. 化石种类:遗体化石、遗迹化石、印模化石
- iv. 例证:始祖鸟化石、鱼类化石、植物化石
-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 i.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结构基本相似,但形态和功能不一定相同的器官
- ii. 例证:脊椎动物的前肢(人、猫、鲸、蝙蝠)
- c. 胚胎学证据:
- i. 早期胚胎发育相似性
- ii. 例证:脊椎动物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
- a. 化石证据:
-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a. 内容:
- i. 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 ii. 遗传变异: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
- iii. 生存斗争: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生存竞争
- iv. 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
- b. 自然选择的意义:使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 c. 自然选择的方向:定向的,环境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
- a. 内容:
-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 a. 主要类群的进化:
- i. 原始生命 ->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 ii. 原始藻类 -> 原始苔藓 -> 原始蕨类 -> 原始种子植物
- iii. 原始无脊椎动物 -> 原始鱼类 -> 原始两栖类 -> 原始爬行类 -> 鸟类和哺乳类
- b.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i.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
- ii. 人类进化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 iii. 人类进化特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脑发达、语言交流
- iv. 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解放前肢,扩大视野,有利于发现食物和躲避敌害
- a. 主要类群的进化:
II. 生物的多样性与分类
A. 生物多样性
-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a. 遗传(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 b.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
- c. 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a. 生态价值: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生态服务
- b. 经济价值: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 c. 科研价值:研究生物进化,了解生命奥秘
- d. 文化价值:丰富人类文化生活,提供审美享受
-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a.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最有效)
- b. 迁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基因库等
- c.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 d. 制定法律法规,禁止乱捕滥猎和破坏环境
B. 生物分类
-
1. 生物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 a. 概念: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
- b. 意义: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生物进化,进行资源管理
-
2. 生物分类的等级:
- a. 基本单位:种
- b. 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 c. 界:生物分类的最高等级,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
3. 常见生物的分类:
- a. 植物分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b. 动物分类: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 c. 微生物分类:细菌、真菌、病毒
III. 人体的生命活动
A. 人的食物获取与消化
-
1. 营养物质:
- a. 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 b. 各类营养物质的功能:
- i. 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提供能量
- ii. 糖类:主要能量来源
- iii. 脂肪:备用能量来源,构成细胞膜
- iv. 维生素:调节生理活动
- v. 无机盐:构成细胞和组织,调节生理活动
- vi. 水:构成细胞,运输物质,调节体温
-
2. 消化系统的组成:
- a.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b.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 c. 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 i. 口腔:初步消化淀粉
- ii. 胃:储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 iii.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 iv.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形成粪便
-
3.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a. 消化:将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
- b. 吸收:将消化后的小分子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 c. 消化酶:
- i. 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 ii. 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为葡萄糖
- iii. 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 iv. 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 d. 小肠绒毛:增加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B. 人的呼吸与气体交换
-
1. 呼吸系统的组成:
- a.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b. 肺: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
2. 肺的结构:
- a. 肺泡:肺的基本单位,数量多,表面积大,有利于气体交换
- b. 肺泡壁薄,毛细血管壁薄,有利于气体扩散
-
3. 呼吸运动:
- a. 吸气: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
- b. 呼气: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气压
-
4. 气体交换:
- a.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扩散作用)
- b.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扩散作用)
- c. 气体运输:氧气主要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
C. 人的循环与排泄
-
1. 血液循环系统:
- a. 组成:心脏、血管、血液
- b. 血液成分: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c. 血液循环途径:
- i. 体循环:左心室 -> 主动脉 -> 各级动脉 -> 毛细血管 -> 各级静脉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ii. 肺循环: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 a. 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 b. 瓣膜: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
3.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 a.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 b. 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
- c. 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4. 尿的形成和排出:
- a. 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
- b. 肾单位:肾脏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 c. 尿的形成过程:
- i.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 ii.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原尿中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
- d. 尿的排出:尿液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暂时储存,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D. 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
1. 神经系统的组成:
- a.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 b.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
- c. 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
2. 神经调节的方式:
- a.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 b. 反射弧: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c.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 i.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 ii.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
3. 激素调节:
- a.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b. 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
- c. 常见激素及其作用:
- i.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发育
- ii. 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iii. 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降低血糖
- iv. 性激素:促进性器官发育和维持性功能
-
4.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比较:
- a.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短暂、范围局限
- b. 激素调节:反应较慢、作用持久、范围广泛
- c. 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
E. 人体的免疫
-
1. 免疫的概念:
- a. 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使人体具有抵抗病原体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细胞的能力
-
2. 免疫的类型:
- a.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 i.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 ii.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iii.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 b.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 i. 抗原:能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 ii. 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 iii.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 iv.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 v. 疫苗:经过处理的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注射到人体内,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 a.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
3. 传染病:
- a.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
- b. 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播的途径,如空气、食物、水、接触
- c.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