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上册思维导图》
一、 地理学基础
1.1 认识地球
- 1.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形状:近似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高空拍摄地球照片
- 大小:
- 半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 周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面积: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形状:近似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略扁
- 1.1.2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影响:
- 昼夜更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轨道:椭圆轨道
- 周期:约365.25天(一个回归年)
- 影响:
- 昼夜长短变化
- 四季变化
- 太阳直射点移动
- 自转
- 1.1.3 地球仪
- 定义:模仿地球形状,按比例缩小的模型
- 经线和纬线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极点
- 0°经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 东西经度: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东西各180°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两极最短
- 0°纬线:赤道
- 南北纬度:赤道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南北各90°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极点
-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的网格
- 作用:确定地理位置
1.2 地图
- 1.2.1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
-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 表示方法:
- 数字式比例尺:例如 1:100000
- 线段式比例尺:用线段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关系
- 文字式比例尺:例如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10千米
- 大小判断: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
- 方向
-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
- 注记:对地图上地理事物的文字说明
- 比例尺
- 1.2.2 常用地图
- 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 等高线:表示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 等高线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的识别
- 政区图:表示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图
- 交通图:表示交通线路和交通站点的地图
- 气候图:表示气候特征的地图
- 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 1.2.3 运用地图
- 判读地图:根据图例、注记等信息,获取地理信息
- 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规划旅游路线
二、 陆地和海洋
2.1 陆地
- 2.1.1 大洲与大洋
-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面积大小排序
- 地理位置及特点
-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面积大小排序
- 地理位置及特点
- 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 2.1.2 陆地地形
- 山地: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形
- 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的地形
- 丘陵:海拔较低,起伏和缓的地形
- 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地形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 2.1.3 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 陆地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
- 海洋对气候、交通、资源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2.2 海洋
- 2.2.1 海洋的组成
- 边缘海、内海、大洋
- 岛屿、半岛、海峡
- 2.2.2 海洋的资源
- 海洋生物资源
- 海洋矿产资源
- 海洋能源资源
- 海洋化学资源
- 2.2.3 海洋的保护
- 海洋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保护海洋的措施
三、 天气与气候
3.1 天气
- 3.1.1 天气要素
-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 日较差、年较差
- 降水:雨、雪、冰雹等
- 降水量的测量
- 风:空气的水平流动
- 风向、风力
- 云:由大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物
-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 3.1.2 天气符号
- 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
- 根据天气符号描述天气状况
- 3.1.3 关注天气变化
- 天气预报的意义
- 了解恶劣天气的预防措施
3.2 气候
- 3.2.1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纬度位置:影响太阳辐射量,决定气温高低
- 地形地势:影响降水和气温
- 海陆位置:影响气温和降水
- 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 3.2.2 主要气候类型
- 热带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沙漠气候
- 温带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寒带气候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 苔原气候
- 冰原气候
- 热带气候
- 3.2.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农业生产
- 交通运输
- 生活方式
四、 居民与聚落
4.1 世界人口
- 4.1.1 世界人口的增长
- 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 4.1.2 世界人口的分布
- 人口稠密地区:东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高山、极地、热带雨林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
- 4.1.3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压力
4.2 聚落
- 4.2.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 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落
- 城市: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聚落
- 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4.2.2 聚落的形态与功能
- 乡村的形态:分散型、集中型
- 城市的功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 4.2.3 保护聚落文化
- 保护古村落、古建筑
- 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