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形思维导图

《地理地形思维导图》

一、地形要素与成因

1.1 地形基本概念

  • 定义: 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
  • 组成: 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
  • 重要性: 影响气候、水文、植被、交通、人类活动等。

1.2 地形分类

  • 按海拔高度:
    • 高山: 海拔高,坡度陡峭。
    • 中山: 海拔较高,坡度较缓。
    • 低山: 海拔较低,坡度较缓。
    • 丘陵: 海拔低,起伏小。
  • 按成因:
    • 构造地形:
      • 板块运动: 板块挤压、张裂、错动形成山脉、断层、裂谷等。
        •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
      • 地壳运动: 地壳抬升、下降形成高原、盆地等。
        • 实例: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侵蚀地形:
      • 流水侵蚀: 沟壑、峡谷、冲积扇、三角洲。
        • 实例: 黄土高原沟壑、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江三角洲。
      • 风力侵蚀: 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 实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雅丹地貌。
      • 冰川侵蚀: 冰斗、U型谷、角峰、冰碛丘陵。
        • 实例: 瑞士阿尔卑斯山脉U型谷。
      •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
        • 实例: 大连海蚀地貌。
    • 堆积地形:
      •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
        • 实例: 华北平原、尼罗河三角洲。
      • 风力堆积: 沙丘、沙垄。
        • 实例: 撒哈拉沙漠沙丘。
      • 冰川堆积: 冰碛堤、冰碛湖。
      • 火山堆积: 火山锥、熔岩台地。
        • 实例: 日本富士山。
    • 喀斯特地形:
      • 形成: 石灰岩受水侵蚀,形成溶洞、暗河、石林、天坑等。
        • 实例: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桂林山水)。

1.3 地形成因力

  • 内力作用:
    • 定义: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 影响: 塑造地表的基本形态,如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
  • 外力作用:
    • 定义: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 影响: 改变地表的形态,如削平山峰、填平洼地等。
  • 两者关系: 内力作用是主导,外力作用是辅助,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二、主要地形类型与分布

2.1 山地

  • 特征: 海拔高,坡度陡峭,切割深。
  • 分布: 山脉走向往往与板块运动方向有关。
    •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列岛。
    •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 影响: 阻碍交通,影响气候,提供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2.2 平原

  • 特征: 地势低平,起伏小,土壤肥沃。
  • 分布:
    •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地区。
      • 实例: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海积平原: 沿海地区。
      • 实例: 莱州湾平原。
  • 影响: 适宜农业发展,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2.3 高原

  • 特征: 海拔高,面积大,地势相对平坦。
  • 分布: 青藏高原、巴西高原、非洲高原。
  • 影响: 气候寒冷,生态脆弱,资源丰富。

2.4 丘陵

  • 特征: 海拔低,起伏小,坡度缓。
  • 分布: 低山和盆地边缘,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
    • 实例: 东南丘陵。
  • 影响: 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如林业、果树、茶叶等。

2.5 盆地

  • 特征: 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地势较低。
  • 分布: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 影响: 气候差异大,农业类型多样,资源丰富。

三、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1 对农业的影响

  • 地形类型: 平原、丘陵、山地。
  • 影响: 影响耕作方式、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率。
    • 平原: 适宜大规模耕作,发展粮食作物。
    • 丘陵: 适宜梯田耕作,发展果树、茶叶等。
    • 山地: 发展立体农业,利用坡地种植经济作物。

3.2 对交通的影响

  • 地形类型: 山地、河流、湖泊、沙漠。
  • 影响: 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 山地: 阻碍交通,需要修建隧道、桥梁。
    • 河流: 提供水运通道,但需要考虑航运条件。
    • 湖泊: 阻碍交通,需要修建桥梁或渡轮。
    • 沙漠: 阻碍交通,需要采取防沙措施。

3.3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地形类型: 平原、河谷、港湾。
  • 影响: 影响城市的选址、规模、发展方向。
    • 平原: 适宜城市发展,但需要考虑防洪排水。
    • 河谷: 易于形成带状城市,但空间有限。
    • 港湾: 适宜发展港口城市,但需要考虑水深和避风条件。

3.4 对气候的影响

  • 地形类型: 山地、高原。
  • 影响: 影响气温、降水、风向。
    • 山地: 形成地形雨,影响气温垂直分布。
    • 高原: 形成高寒气候,影响大气环流。

四、地形图判读

4.1 图例与比例尺

  • 图例: 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要素的符号。
  • 比例尺: 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 大比例尺: 详细,适合表示小区域。
    • 小比例尺: 简略,适合表示大区域。

4.2 等高线

  • 定义: 连接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曲线。
  • 特征:
    • 密集: 坡度陡峭。
    • 稀疏: 坡度平缓。
    • 闭合: 山顶或洼地。
  • 判读:
    •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
    •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
    • 陡崖: 等高线重合。

4.3 地形剖面图

  • 作用: 描述沿某一方向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
  • 绘制: 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数据绘制。
  • 判读: 可以直观地了解地形的坡度和高度。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杜小康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