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势思维导图
《地形地势思维导图》
一、地形地貌总览
1.1 地形与地貌的概念区分
- 地形: 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包括海拔高低、坡度大小、形态组合等。注重宏观和整体性。
- 地貌: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的总称,是对地形的具体描述和分类。注重微观和具体性。
1.2 地形地貌的成因
- 内力作用 (构造运动):
- 定义: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 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 板块运动(挤压、张裂、错动)、地壳升降。
- 岩浆活动: 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 地震: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造成的震动。
- 影响: 形成山脉、高原、盆地、裂谷、火山等大地貌。
- 外力作用 (地表营力):
- 定义: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 表现形式:
-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等)、化学风化 (氧化、溶解、水解等)。
-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冲刷、磨蚀等)、风力侵蚀 (吹蚀、磨蚀等)、冰川侵蚀 (刨蚀、磨蚀等)。
- 搬运作用: 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重力搬运。
-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冰川沉积、湖泊沉积、海洋沉积。
- 影响: 塑造各种地貌形态,如冲积平原、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等。
1.3 地形地貌的分类标准
- 按海拔高低:
- 平原: 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 丘陵: 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
- 山地: 海拔较高,地势陡峭。
- 高原: 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或起伏较缓。
- 盆地: 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 按成因:
- 构造地貌: 由内力作用形成,如断块山、褶皱山。
- 侵蚀地貌: 由外力侵蚀形成,如峡谷、黄土地貌。
- 堆积地貌: 由外力堆积形成,如冲积平原、沙丘。
- 喀斯特地貌: 由碳酸盐岩溶蚀形成,如溶洞、峰林。
- 按形态特征:
- 山峰: 尖锐突起的高地。
- 山脊: 山峰之间的连接部分。
- 山谷: 两山之间的低洼地带。
- 盆地: 周围地势高,中间低洼的地形。
- 平原: 地势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形。
- 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海拔较低的地形。
- 高原: 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或起伏较缓的地形。
- 河谷: 河流侵蚀形成的谷地。
- 冲积扇: 洪流在山麓或峡谷出口处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二、常见地形地貌类型
2.1 山地地形
- 褶皱山: 地壳受到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山脉。
- 断块山: 地壳断裂,地块上升形成的孤立山体。
- 火山: 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山体。
- 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的特殊山地地貌,如U型谷、刃脊、冰碛丘陵。
2.2 平原地形
- 冲积平原: 由河流冲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洪积平原: 由洪水泛滥时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平原。
- 湖积平原: 由湖泊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
- 海积平原: 由海洋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平原,靠近海岸线。
2.3 高原地形
- 高原面: 高原顶部相对平坦的区域。
- 峡谷: 高原上的河流切割形成的深邃谷地。
- 盆地: 高原内部低洼的区域。
2.4 丘陵地形
- 侵蚀丘陵: 由流水侵蚀形成的低矮丘陵。
- 堆积丘陵: 由风力或流水堆积形成的低矮丘陵。
2.5 特殊地貌
- 喀斯特地貌: 由碳酸盐岩溶蚀形成的地貌,如溶洞、峰林、天坑。
- 丹霞地貌: 由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陡峭山峰和奇特的岩石造型。
- 黄土地貌: 由黄土堆积形成的特殊地貌,如黄土高原上的塬、梁、峁。
- 风蚀地貌: 由风力侵蚀形成的特殊地貌,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
- 海岸地貌: 由海浪、潮汐、海流等作用形成的海岸线形态,如海蚀崖、海滩、沙洲。
三、地形地势的影响
3.1 对气候的影响
- 海拔: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 坡向: 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水分蒸发快;背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水分蒸发慢。
- 地形屏障: 山脉阻挡气流,形成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的状况(地形雨)。
3.2 对水文的影响
- 河流发源地: 山地是河流的主要发源地。
- 河流流向: 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
- 地下水埋藏深度: 平原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浅,山地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度深。
3.3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变化,生物呈现垂直分布。
- 栖息地差异: 不同地形地貌提供不同的栖息地,影响生物种类和数量。
3.4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农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山地地区农业发展受限。
- 交通: 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山地地区交通不便。
- 城市分布: 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域。
- 资源开发: 不同地形地貌蕴藏不同的矿产资源,影响资源开发和利用。
- 旅游业: 特殊的地形地貌景观具有旅游价值,促进旅游业发展。
四、地形图判读
4.1 等高线
- 定义: 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 特点:
- 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同。
-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峭。
-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
-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内向外逐渐减小,表示山顶或丘陵。
-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内向外逐渐增大,表示盆地或洼地。
- 等高线弯曲,且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脊。
- 等高线弯曲,且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谷或河流。
- 应用: 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坡度大小、河流流向、山峰高度等。
4.2 比例尺
- 定义: 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
- 作用: 表示地图的缩放程度,用于计算实地距离。
- 分类: 数字比例尺 (如 1:100000)、线段比例尺。
- 应用: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面积等。
4.3 指北针指向
- 指向: 指北针指向地理北极方向,用于确定方向。
- 应用: 结合地形图判断方位、路线等。
4.4 图例
- 定义: 地图上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及其含义的说明。
- 作用: 解释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帮助读者理解地图内容。
- 应用: 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居民地、河流、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