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思维导图归类

记生字,哎呀,这事儿提起就头疼。从小到大,跟生字那真是八字不合。小时候罚抄写,黑笔蓝笔红笔,本子摞得跟小山似的,手都抄麻了,结果呢?第二天听写,还是那个字,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脑子里跟装了个筛子似的,这边刚使劲儿塞进去,那边就漏个精光,留下满地狼藉的笔画和拼音碎片。

那种挫败感,刻骨铭心。你看隔壁小明,溜溜儿地写,写完还能玩泥巴。我呢?对着生字表愁眉苦脸,一个字一个字地死磕。什么偏旁部首记字义,组词造句强关联,都试过,效果嘛,参差不齐,大多数时候,就像在冰上走路,滑溜溜的,抓不住。

直到有一天,也不知道在哪儿晃悠,大概是某个论坛帖子吧,有人提了一嘴“思维导图记生字”。当时听着觉得有点玄乎,思维导图这玩意儿,不是拿来开会讨论、理清思路的吗?还能用来记字?半信半疑,但架不住 desperation(绝望),死马当活马医呗。

拿起一张大白纸,或者打开一个画图软件,准备试试。可是一上手就懵了。一个字放中间,然后呢?往四周连线?连啥?笔画?声调?这不还是变相地抄写吗?画得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言,感觉就像把一堆散沙堆在一起,更乱了。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草稿纸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过了段时间,可能又是在哪儿瞥见了,或者跟朋友聊天提到,突然脑袋里蹦出来一个词:归类。对啊,思维导图不是随便发散,它的核心是结构化,是归类!把有关联的东西放到一起。生字再怎么个体,它总归不是孤立存在的啊!它有它的“亲戚”,有它的“朋友圈”。

这一下,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再拿起笔(或者点开软件),这次不一样了。不是随便往外画线,而是先想:这个字,我能把它放到哪个“家里”?

比如,记那个有点拗口的“饕餮”(tāo tiè)。这俩字,单拎出来都怪模怪样的。以前是死记笔画、死记发音。现在呢?想办法给它找个“家”。它最常在哪儿出现?吃货界啊!古代神兽,象征贪吃。好,建一个“吃货/贪吃”的类别分支。里面可以放:饕餮、大快朵颐、狼吞虎咽、津津有味……你看,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那个“饕餮”就不再是个孤零零的符号了,它是“吃货家族”的一员。

再来个例子。记“氤氲”(yīn yūn)。这俩字多漂亮,多有意境。硬记笔画?脑子要炸。那把它归到哪类?“模糊/朦胧/气氛”?可以。或者,“湿润/水汽”?也可以。或者,更抽象一点,“意境/氛围”?更妙。把所有带有这种缥缈、朦胧、湿润、氛围感的词都扔进去:烟雾缭绕、云蒸霞蔚、雾蒙蒙、朦胧、迷离……“氤氲”放在这里面,是不是就沾上了点仙气、沾上了点诗意?它不再只是两个字的组合,它成了某种感觉、某种情境的代表。

有时候,归类可以按部首,但不是机械地把所有草字头放一起。而是有选择地,把那些容易混淆的、或者意思相近的草字头字放一起,比如:蕴、蓄、藏、积……它们都有“包含、储藏”的意思。这时候,部首成了归类的辅助,不是唯一标准。

更多时候,我的归类是主题式的。比如一个“忧”字,我不会只把它放进“心部”类。我会建一个“情绪/感受”的主题分支。里面有:忧愁、焦虑、惆怅、沮丧、悲伤……甚至可以放一些反义词,比如“喜悦、欢畅”。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还有按常用词组来归类。一个字,记住它单独的意思可能没啥用,但记住它在某个词组里是什么意思,那就活了。比如“蹉跎”(cuō tuó)。我不记它俩单独的意思,我记“蹉跎岁月”。好,建一个“时间和流逝”的分类,里面有: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稍纵即逝、蹉跎岁月……这样,“蹉跎”这个词组的意思就嵌在这个时间流逝的大背景里了。

这个过程,一点也不像传统的学习那样枯燥。它更像是在玩一个拼图游戏,或者在建一个知识的私家花园。你得自己去想,这个“植物”该种在哪块地儿,这个“石头”该摆在哪个角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你觉得最舒服、最有逻辑的摆法。

画图的过程也挺有意思。刚开始可能笨手笨脚,线条歪歪扭扭,颜色乱七八糟。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习惯,喜欢用什么颜色表示重要,用什么形状框起来表示一类。有时候画得像个章鱼,中心一个词,无数触手伸出去;有时候像棵树,一个根,长出无数枝干、叶子。画错的地方,直接划掉或者用修正液涂掉(纸质版),或者一键删除(电子版),一点也不心疼,因为你知道,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随时可以调整

当然,这法子也不是万能灵药。有些字就是特别“孤独”,很难找到特别合适的“亲戚”。或者有些字,可以归到好几个类里,让你犯选择困难症。这时候怎么办?随便放!或者在多个类里都放一遍!反正这是你自己的图,你说了算。关键是那个思考连接的过程,它逼着你跟这个生字互动,而不是单方面地、被动地接受。

跟那些传统的“抄一百遍”比起来,思维导图归类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它不是机械重复,它调用的是你的大脑,是你的联想能力。你不是在用手记,你是在用脑子记。而且,当你完成一张思维导图,看到那些生字不再散乱地飘在空中,而是井井有条地待在它们各自的“家”里,那种成就感,是抄一百遍完全给不了的。它让你觉得,你不是在被动地学习,而是在主动地整理、在创造

现在看一个生字,脑子里会不自觉地开始扫描,它跟谁像?它在哪个词里出现得多?它属于哪个“家族”?那种以前看到生字就大脑空白的感觉,渐渐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脑子里仿佛展开一张网,一个图景,虽然这张网可能还不密,图景也可能还模糊,但至少,它有了个框架,有了个方向。生字,没那么可怕了。它不再是敌人,更像是路上的风景,需要你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它跟周围世界的关系。而思维导图,就是那张帮助你绘制风景的地图。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中草药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