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思维导图
1. 基本概念与理论
1.1 四气 (寒、热、温、凉、平)
- 定义:中草药作用于人体后,所引起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的性质。
- 寒凉药:用于治疗热性病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
- 温热药:用于治疗寒性病证,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
- 平性药:药性平和,寒热倾向不明显,适应范围较广。
1.2 五味 (辛、甘、酸、苦、咸,补充:淡、涩)
-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常用于外感表证、气滞血瘀证。
-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常用于虚证、疼痛拘挛。
-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常用于自汗、盗汗、久泻、遗精等。
- 苦味:有清热、燥湿、泻下、降逆的作用,常用于热证、湿证、便秘、呕吐等。
-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常用于瘰疬、肿瘤、大便燥结。
- 淡味: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 涩味:与酸味类似,有收敛固涩作用。
- 归经:药物作用于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
1.3 归经
- 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
- 例:黄芪归脾、肺经,主要治疗脾肺气虚病证。
- 例:熟地黄归肝、肾经,主要治疗肝肾阴虚病证。
- 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
1.4 升降浮沉
- 指药物对人体气机升降的影响趋向。
- 升浮药:药性向上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用于病位在上的病证。
- 降沉药:药性向下向内,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潜阳等作用,用于病位在下的病证。
1.5 有毒无毒
- 根据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 有毒药物需严格控制剂量,或经炮制减毒增效,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例:附子(有毒)须经炮制后使用,且需久煎。
1.6 配伍
- 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 相须:同类药协同作用增强,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泻下。
- 相使:一药增强另一药疗效,如黄芩配栀子增强清热泻火。
- 相畏: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药减轻,如半夏畏生姜。
- 相杀:一药能减轻另一药的疗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 相反:两药合用产生剧烈毒性或副作用,临床禁用,如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 目的:提高疗效、减低毒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 分类
2.1 按药用部位
- 根及根茎类:人参、黄芪、当归、甘草、党参、白术、附子、大黄。
- 茎木类:桂枝、桑枝、鸡血藤、木通。
- 叶类:薄荷、桑叶、大青叶、艾叶。
- 花类:金银花、菊花、红花、三七花。
- 果实及种子类:枸杞子、杏仁、桃仁、火麻仁、莱菔子、吴茱萸。
- 全草类:益母草、半枝莲、夏枯草、蒲公英。
- 动物类:鹿茸、全蝎、蜈蚣、僵蚕、阿胶、龟甲。
- 矿物类:石膏、朱砂、雄黄、磁石、代赭石。
- 其他类:菌类(灵芝)、藻类(海带、昆布)。
2.2 按功效分类 (部分举例)
- 解表药:用于治疗外感表证。例: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辛温解表);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辛凉解表)。
- 清热药:用于治疗内热病证。
-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
-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
-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 祛湿药:用于治疗湿证。
- 燥湿化湿药:苍术、厚朴(燥湿);藿香、佩兰(化湿)。
- 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
- 温里药:用于治疗里寒证。例:附子、干姜、肉桂。
- 理气药:用于治疗气滞证。例:陈皮、木香、香附、枳实。
-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血瘀证。例: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
- 补益药:用于治疗虚证。
- 补气药:人参、黄芪、党参、白术。
-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
- 补阴药:沙参、麦冬、石斛、龟甲。
- 补阳药: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
2.3 按炮制方法
- 生用:直接使用原药材。
- 净制:除去泥沙、杂质、非药用部位。
- 切制:切片、段、块、丝、末,便于煎煮、制剂和贮藏。
- 炒制: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如:炒白术健脾燥湿,炒麦芽消食。
- 炙制:加入辅料炒,如蜜炙甘草(增强补脾润肺)、酒炙大黄(增强活血),姜炙半夏(减毒)。
- 煅制:使药物酥脆或粉碎,便于粉碎和制剂。如:煅石膏、煅龙骨。
- 蒸制:如熟地黄(九蒸九晒,改变药性)。
- 煮制:如白附子(胆汁制)。
- 复杂炮制:多种方法结合。
- 目的:改变或缓和药性、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增强疗效、便于服用和贮藏。
3. 代表性中草药举例 (补充功能描述)
- 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肺气亏虚,津伤口渴,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敛疮生肌。用于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血虚萎黄,麻木疼痛,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烦躁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疔疮。
-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大便不通,腹痛胀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跌打损伤;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疡;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4. 煎煮与应用
4.1 剂型
- 汤剂:最常用,吸收快,作用迅速,可随证加减,个体化强。
- 丸剂:多用于慢性病、虚证,作用缓和持久,服用方便。
- 散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吸收较快。
- 膏剂:滋补或外用,如阿胶膏、伤湿止痛膏。
- 丹剂:古时指用朱砂、雄黄等矿物药制成的丸剂,药性峻猛。
- 颗粒剂、胶囊、片剂、注射剂:现代中药制剂,标准化程度高。
4.2 煎煮方法
- 煎药容器:砂锅、陶瓷、玻璃、不锈钢,忌用铁、铜、铝。
- 煎前浸泡:一般饮片浸泡30分钟,根茎类硬药可浸泡更长时间。
- 加水量:第一次煎通常加水至浸没药材约2-3厘米;第二次煎加水至浸没药材即可。
- 火候: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烧开,后用文火(小火)煎煮。
- 时间:解表药、芳香药等挥发性成分多者,武火煎沸后改文火煎10-15分钟;滋补药需久煎,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60分钟。
- 特殊煎法:
- 先煎:矿物、贝壳类(如石膏、磁石、牡蛎),需打碎先煎20-30分钟,以利有效成分溶出。
- 后下:含挥发油或不宜久煎者(如薄荷、砂仁),在即将煎好前5-10分钟加入。
- 包煎:粉末状、带毛者(如蒲黄、旋覆花),用布袋包好煎,防糊锅或刺激咽喉。
- 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单独煎煮浓汁,再与其他药汁混合服用。
- 烊化:胶类、糖类(如阿胶、饴糖),在其他药煎好去渣后,趁热溶化。
- 冲服:入药汁服用或直接服用(如三七粉、牛黄)。
- 服用:一般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急症、感染等可日服两剂或多次服用。
5. 临床应用示例
5.1 常见方剂举例 (简述主治)
- 麻黄汤:发表散寒,宣肺平喘。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
- 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表证。
- 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清热止利。用于表证未解,里热下利证。
- 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
- 归脾汤: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证。
-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阴。用于肝肾阴虚证。
-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证。
- 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消痞。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 保和丸:消食和胃。用于食滞不化证。
5.2 单味药常用对药 (协同或增强疗效)
- 麻黄-桂枝: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 石膏-知母:相须,增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用。
- 砂仁-陈皮:相使,砂仁化湿行气安胎,得陈皮增强理气健脾。
- 党参-黄芪:相须,增强补气健脾作用。
- 当归-熟地黄:相须,增强补血作用。
- 川芎-活血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相须,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6. 现代研究与发展
- 药理学研究:通过现代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如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抗疟作用研究。
-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利用现代技术提取中药中的生物碱、黄酮、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
- 毒理学研究:评估中药的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 质量控制:制定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准,包括来源鉴定、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指标、有效成分含量、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检测。
- 新药研发:基于中药理论和有效成分,开发具有明确药理作用和质量标准的中药新药或天然药物。如血必净注射液用于治疗脓毒症。
- 中药国际化:推动中药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开展临床研究,符合国际标准。
7. 安全与法规
7.1 毒副作用
- 某些中药具有固有毒性,如附子、马钱子、半夏等,需严格炮制、控制剂量和疗程。
-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
-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引起蓄积毒性,如朱砂含汞、雄黄含砷。
7.2 禁忌
- 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避免产生毒性或降低疗效。
- 妊娠禁忌:活血化瘀、攻下、破气、大毒的药物孕妇禁用或慎用,如三七、大黄、枳实、附子等。
-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腥膻等食物,以防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 特定体质或疾病禁忌:如脾胃虚寒者忌服寒凉药,湿热体质者忌服温燥药。
7.3 法规与标准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管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中药材和中成药的国家标准。
-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确保药材质量源头控制。
-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确保饮片质量和疗效。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确保中成药生产过程符合要求。
7.4 使用建议
- 必须在中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自行盲目使用。
- 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疗程和服用方法。
-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 购买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提供的中药材和饮片,注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