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球的面貌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的面貌
第一分支: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形状:
- 地球椭球体: 略扁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 证据: 大地测量、卫星观测、极地星空高度变化。
- 地球的近似形状: 常被近似看作球体。
- 地理意义:
- 决定光照分布,影响气候差异。
- 决定地平线距离。
- 地球椭球体: 略扁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 大小:
- 赤道周长: 约40076千米。
- 赤道半径: 约6378千米。
- 地球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 陆地面积: 约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
- 海洋面积: 约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
- 意义:
- 理解地球尺度,便于认识地理现象。
- 有助于理解资源分布和环境问题。
第二分支: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圈层结构(由外向内):
- 地壳:
- 成分: 主要由岩石组成,含多种矿物。
- 特点: 厚度不均,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 组成:
- 大陆地壳: 较厚,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 海洋地壳: 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 意义: 人类生存的场所,矿产资源的主要来源。
- 地幔:
- 成分: 主要由铁镁硅酸盐组成。
- 特点: 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密度较大。
- 分为:
- 上地幔: 包含软流层。
- 下地幔:
- 意义: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主要场所。
- 地核:
- 成分: 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特点: 密度最大,温度最高。
- 分为:
- 外核: 液态。
- 内核: 固态。
- 意义: 地球磁场的主要来源。
- 地壳:
- 地震波:
- 种类: P波(纵波)、S波(横波)。
- 传播特性:
- P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 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 应用: 推断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质活动。
第三分支: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
- 成分: 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结构: 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 对流层: 大气受热的主要来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多对流运动。
- 平流层: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 作用: 保护地球生物,调节气温,影响天气气候。
- 水圈:
- 组成: 地球表面所有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 分布: 海洋占据大部分,淡水资源稀少。
- 意义: 生命之源,调节气候,影响地理环境。
- 水循环: 海陆之间、陆地之间、大气与地表之间的水交换。
- 生物圈:
- 范围: 存在生命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组成: 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 意义: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集合体,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 人类活动影响: 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
第四分支:陆地地形
- 地形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
- 成因:
-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改变地表形态。
-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塑造地表形态。
- 山地: 海拔较高,坡度较陡,起伏较大。
- 类型: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 分布: 构造活动活跃地区。
- 丘陵: 海拔较低,坡度较缓,起伏较小。
- 成因: 山地长期受侵蚀的结果。
- 分布: 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
- 高原: 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面积广阔。
- 成因: 地壳抬升。
- 分布: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 平原: 海拔较低,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 类型: 冲积平原、海积平原。
- 分布: 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 成因: 地壳下陷。
- 分布: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农业生产:平原适宜耕种,山地限制耕作。
- 交通运输:平原便于交通,山地阻碍交通。
- 城市发展:平原便于城市扩张,山地限制城市发展。
第五分支: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 自西向东。
- 周期: 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速度: 赤道地区速度最大,两极地区速度为零。
-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
- 产生地方时。
- 产生科氏力(影响地表运动物体的方向)。
- 地球的公转:
- 轨道: 椭圆轨道。
- 周期: 约365.25天(一个回归年)。
- 速度: 近日点时速度最快,远日点时速度最慢。
- 地理意义:
- 产生四季变化。
- 太阳直射点移动。
- 昼夜长短变化。
- 黄赤交角:
- 概念: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26'。
- 影响: 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第六分支: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 岩石圈划分: 岩石圈分为若干板块,如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 板块运动: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方式包括张裂、碰撞和滑移。
-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 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的结果,海底扩张是板块张裂的结果。
- 板块边界类型:
- 张裂边界: 板块相互分离,形成海岭或裂谷。
- 碰撞边界: 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或海沟。
- 滑移边界: 板块相互错动,形成断层。
-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 影响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 塑造地表形态。
- 板块构造学说的意义:
- 解释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地质现象。
- 预测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 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通过以上六个分支,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七年级所学的“地球的面貌”这一主题的各个方面,并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