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各章思维导图》
一、 绪论:走进地理世界
- 1.1 地理学的视角
- 1.1.1 地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
- 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
- 1.1.2 地理学的视角
- 综合视角: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 区域视角:关注区域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人地关系视角:分析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1.1.3 地理学习的意义
- 了解自然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 认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促进可持续发展。
- 增强空间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1.1 地理学的含义与研究对象
- 1.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GIS)
- 组成:硬件、软件、数据、用户、方法。
- 功能: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
- 应用: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监测。
- 1.2.2 遥感技术的应用(RS)
- 原理:利用传感器接收、记录地表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 优点: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
- 应用:土地利用调查、灾害监测、环境评估。
- 1.2.3 全球定位系统(GPS)
- 组成:空间卫星、地面监控站、用户设备。
- 功能:定位、导航、授时。
- 应用:交通运输、精确定位、导航。
-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GIS)
二、 地球与地图
- 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2.1.1 地球的形状
- 接近正球体: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 2.1.2 地球的大小
- 赤道半径、地球表面积、地球周长。
- 2.1.1 地球的形状
- 2.2 经纬网
- 2.2.1 经线与纬线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连接南北两极,长度相等。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互平行,长度不等,赤道最长。
- 2.2.2 经纬度的划分
- 经度: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各180°。
- 纬度:0°纬线(赤道),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南北各90°。
- 2.2.3 经纬度的应用
- 确定地理位置。
- 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 判断方向。
- 2.2.1 经线与纬线
- 2.3 地图的阅读与应用
- 2.3.1 地图的基本要素
-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 方向:指向标、经纬网定向法。
- 图例和注记。
- 2.3.2 地图的分类
- 按内容:地形图、专题地图。
- 按比例尺:大比例尺地图、中小比例尺地图。
- 2.3.3 地图的应用
- 确定地理位置。
- 分析地形地貌。
- 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
- 进行规划和决策。
- 2.3.1 地图的基本要素
三、 地球的运动
- 3.1 地球的自转
- 3.1.1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
- 3.1.2 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
- 3.1.1 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 3.2 地球的公转
- 3.2.1 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 轨道:椭圆轨道。
- 速度: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
- 3.2.2 公转的地理意义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的更替。
- 3.2.1 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 3.3 地球运动的综合影响
- 3.3.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
- 3.3.2 昼夜长短的变化
- 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的昼夜长短分布。
- 3.3.3 季节的划分
- 北半球: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 3.3.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表形态
- 4.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4.1.1 地壳
- 组成:岩石圈的上部。
- 特点:厚度薄,组成成分多样。
- 4.1.2 地幔
- 组成:主要由致密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组成。
- 特点:厚度大,高温高压。
- 4.1.3 地核
- 组成:主要由铁、镍组成。
- 特点:高温高压。
- 4.1.1 地壳
- 4.2 板块构造学说
- 4.2.1 板块的划分
-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 4.2.2 板块的运动
- 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 碰撞:形成山脉、岛弧。
- 4.2.3 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形成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
- 引起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 4.2.1 板块的划分
- 4.3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
- 4.3.1 内力作用
- 地壳运动:改变地表形态的基本力量。
- 火山作用:形成火山地貌。
- 地震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 4.3.2 外力作用
- 风化作用:岩石的分解和破碎。
- 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破坏。
- 搬运作用:将侵蚀物带离原地。
- 沉积作用:将搬运物堆积形成新的地貌。
-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的沉积物转变成岩石。
- 4.3.1 内力作用
以上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一地理主要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