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册思维导图》
一、 地理学是什么?
-
1.1 地理学的定义
- 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自然地理:关注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
1.2 地理学的应用
- 了解我们的地球家园。
- 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 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为个人生活提供指导。
-
1.3 学习地理的意义
-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拓展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 地球和地图
-
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形状:近似球体。
- 大小: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
2.2 地球仪
- 定义: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 经纬网: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相交于南北极点,长度相等。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平行且长度不等,赤道最长。
- 经纬度:
-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 纬度:赤道为0°纬线,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90°纬线是南北极点。
-
2.3 地图
- 定义:按照一定比例尺缩小的地球表面的平面图形。
- 地图三要素: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
- 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 方向:
- 指向标:指向标通常指向北方。
- 经纬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常用方向判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图例和注记:
- 图例:说明地图上各种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 注记:说明地图上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等。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关系。
-
2.4 地图的应用
- 确定方向:使用指向标、经纬网等。
- 测量距离:利用比例尺计算。
- 判读地形:根据等高线、分层设色等。
- 查找地点:根据经纬度、地名等。
- 分析地理现象:例如,分析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三、 地球的运动
-
3.1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产生的影响:
-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是昼夜更替的根本原因。
- 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产生地方时差异。
- 地转偏向力:使得物体在水平运动时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3.2 地球的公转
- 轨道:椭圆轨道。
- 周期:约365.25天(一个回归年)。
- 地轴倾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存在夹角,约为66.5°。
- 产生的影响:
-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
- 季节变化: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不同地区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季节变化。
- 昼夜长短变化:
-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 五带的划分: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四、 世界的气候
-
4.1 气候要素
- 气温:影响因素包括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等。
- 降水:影响因素包括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海陆位置等。
- 风:影响因素包括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
4.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 热带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风带来干旱。
-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 温带气候:
-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 寒带气候: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
- 苔原气候:全年寒冷,生长季节短。
- 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终年冰雪覆盖。
- 热带气候:
-
4.3 影响气候的因素
- 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的强弱,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 海陆位置:影响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以及降水的分布。
- 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 气压带和风带:决定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
五、 世界的人口
-
5.1 世界人口的增长
-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 人口增长的影响:
- 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促进社会发展。
- 负面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压力。
-
5.2 世界人口的分布
-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等。
-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
-
5.3 人口问题
-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问题。
-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产生影响。
六、 世界的语言和人种
-
6.1 世界的语言
- 世界上的主要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等。
-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
- 联合国官方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
6.2 世界的人种
- 主要人种:
- 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北部和美洲。
- 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和北美洲。
- 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美洲。
- 人种的划分依据:主要是肤色、头发、眼睛等外部特征。
- 人种平等:各人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 主要人种:
七、 发展与合作
- 7.1 全球性问题
-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 资源短缺: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危机。
-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 贫富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 7.2 国际合作
- 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 世界贸易组织:促进自由贸易,解决贸易争端。
- 其他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
- 7.3 可持续发展
-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 主要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
- 重要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