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1 植物的生殖

1.1.1 无性生殖

  • 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类型:
    • 分裂生殖:如细菌、酵母菌的分裂。
    • 孢子生殖:如霉菌、蘑菇等。
    • 营养生殖:
      • 扦插:如月季、葡萄。
      • 嫁接:如苹果、梨。
      • 压条:如葡萄、草莓。
      • 组织培养:如兰花、香蕉。
  • 优点: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 缺点:易受环境影响,变异性小。

1.1.2 有性生殖

  • 概念: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 花:
    • 结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 传粉方式:
      • 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 异花传粉:
        • 昆虫传粉:花大、颜色鲜艳、气味芬芳,有蜜腺。
        • 风力传粉:花小、无香味、花粉量大、柱头有粘液。
    • 受精:花粉管到达胚珠,释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 果实的类型:肉果(如桃、苹果)、干果(如花生、大豆)。

1.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2.1 无性生殖

  • 类型:
    • 分裂生殖:如变形虫、草履虫。
    • 出芽生殖:如水螅。
    • 断裂生殖:如海星。
    • 克隆:如多莉羊。

1.2.2 有性生殖

  • 受精方式:
    • 体外受精:如鱼类、两栖类。
    • 体内受精:如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 发育方式:
    • 卵生:如鸟类、爬行类、鱼类。
    • 胎生:如哺乳类。
  • 变态发育:
    •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如家蚕、蝴蝶、苍蝇、蚊子。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比较相似,如蝗虫、蜻蜓、蟋蟀。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1.3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1.3.1 人的生殖

  • 生殖器官:
    • 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
    • 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
  •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 妊娠: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并发育。

1.3.2 人的发育

  • 胚胎发育:
    • 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
    •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 脐带:连接胎儿和胎盘。
  • 青春期:
    • 生长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加。
    • 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
    • 心理变化:性意识萌动,情绪波动。
  • 成年期:
    • 身体和心理成熟。
    • 承担社会责任。
  • 老年期:
    • 身体机能逐渐衰退。

二、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1 遗传的物质基础

2.1.1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存在于细胞核中。
  • DNA:双螺旋结构,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 基因: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 关系: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

2.1.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组成的个体(如AA、aa)。
  •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组成的个体(如Aa)。

2.2 基因的传递

2.2.1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 基因随染色体传递:亲代的基因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
  • 孟德尔遗传定律:
    • 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2.2.2 人的性别遗传

  •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 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XX。
  • 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XY。
  • 性别决定:性别的决定在于是否含有Y染色体,含有Y染色体的是男性,不含Y染色体的是女性。

2.3 变异

2.3.1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3.2 变异的来源

  •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 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导致基因的重新组合。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

2.3.3 变异的意义

  •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可能。

三、 生物的进化

3.1 生物进化的历程

3.1.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 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高温、闪电、紫外线、火山爆发。
  • 原始大气的成分:水蒸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等。
  • 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繁殖能力。

3.1.2 生物进化的证据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
  • 比较解剖学:研究不同生物的器官结构,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
  • 胚胎学:研究生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3.1.3 生物进化的历程

  •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植物进化的历程:原始藻类→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裸子植物→原始被子植物。
  • 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2 自然选择

3.2.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主要内容:
    • 过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产生的后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
    • 生存斗争:由于资源有限,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竞争。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异。
    •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应性变异的不断积累。

3.2.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遗传多样性:指生物种群内的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种类(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
  •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四、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4.1 生物的多样性

4.1.1 生物分类

  •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 分类等级:界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4.1.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 细菌: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种类繁多。
  • 真菌:具有细胞结构,有细胞壁,没有叶绿体,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 植物:
    •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
    • 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
    • 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 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 动物:
    •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

4.2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1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 栖息地丧失:森林砍伐、湿地破坏、土地沙漠化等。
  • 过度利用:过度捕捞、过度放牧等。
  • 环境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
  • 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环境后,由于缺乏天敌,大量繁殖,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

4.2.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 迁地保护:将濒危物种迁入动物园、植物园等人工环境中进行保护。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 建立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物资源。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化学必修一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