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思维导图

《静力学思维导图》

一、基本概念

1.1 力

  • 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的原因。
    • 单位:牛顿 (N)
    • 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类型:
      • 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摩擦力、弹力、重力
      • 按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万有引力、电磁力)

1.2 力系

  • 定义: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多个力的集合。
    • 类型:
      • 共点力系:作用线交于一点的力系
      • 平面力系: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 空间力系: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

1.3 物体

  •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或变化极小的物体。静力学主要研究对象。
    • 变形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的物体。

1.4 静力平衡

  • 定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条件:合外力为零,合外力矩为零。
      • $\sum F_x = 0$
      • $\sum F_y = 0$
      • $\sum M_o = 0$ (对任意点 O 的力矩和为零)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2.1 力的合成

  • 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 方法:
      • 平行四边形法则:适用于两个力的合成。
      • 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两个力的合成,简化平行四边形法则。
      • 正交分解法:适用于多个力的合成,将力分解到坐标轴上。

2.2 力的分解

  • 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 方法:
      • 按效果分解: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 按角度分解:根据已知的角度进行分解。
    • 注意:力的分解具有不唯一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3 力矩

  • 定义: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量度。
    • 公式:$M = Fr$ (F 是力的大小,r 是力臂,即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 单位:牛顿·米 (N·m)
    • 正负号:通常规定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

三、静力学公理与定理

3.1 二力平衡公理

  • 内容: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平衡。

3.2 三力汇交原理

  • 内容:作用于刚体上的三个共面力,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或者三力平行。

3.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 内容:在刚体上加上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刚体的受力状态。

3.4 力的可传递性原理

  • 内容: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注意仅适用于刚体

四、约束与约束反力

4.1 约束

  • 定义:限制物体运动的条件。
    • 理想约束:不产生摩擦,约束力方向确定。

4.2 约束反力

  • 定义:约束物体时,物体反过来对约束施加的作用力。
    • 方向:与约束物体可能的运动方向相反。
    • 常见约束类型及其反力:
      • 绳索:沿绳索方向的拉力。
      • 光滑接触面:垂直于接触面的压力或支持力。
      • 铰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方向未知。
      • 固定端:有力和力矩。

五、静力平衡方程

5.1 共点力系平衡方程

  • 平面:$\sum F_x = 0$, $\sum F_y = 0$
    • 空间:$\sum F_x = 0$, $\sum F_y = 0$, $\sum F_z = 0$

5.2 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

  • $\sum M_o = 0$ 力偶矩之和为零

5.3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

  • 方法一:$\sum F_x = 0$, $\sum F_y = 0$, $\sum M_o = 0$ (O 为平面内任意一点)
    • 方法二:$\sum F_x = 0$, $\sum M_A = 0$, $\sum M_B = 0$ (A, B 为平面内任意两点,AB连线不垂直于 x 轴)
    • 方法三:$\sum M_A = 0$, $\sum M_B = 0$, $\sum M_C = 0$ (A, B, C 为平面内不共线的三点)

5.4 空间力系平衡方程

  • $\sum F_x = 0$, $\sum F_y = 0$, $\sum F_z = 0$, $\sum M_x = 0$, $\sum M_y = 0$, $\sum M_z = 0$

六、求解静力学问题步骤

  1. 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要分析的物体或系统。
  2. 受力分析: 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所有力,并画出受力图。
  3. 建立坐标系: 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方便力的分解和方程的建立。
  4. 列平衡方程: 根据力系的类型,列出相应的平衡方程。
  5. 求解方程: 求解平衡方程,得到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6. 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如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大小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七、摩擦

7.1 静摩擦力

  • 定义:发生在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
    • 大小:0 ≤ $F静$ ≤ $F{max}$ (最大静摩擦力)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7.2 滑动摩擦力

  • 定义:发生在相对滑动的物体间的摩擦力。
    • 公式:$F_滑 = μN$ (μ 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7.3 滚动摩擦力

  • 定义: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 特点:通常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八、重心

8.1 定义

  • 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8.2 确定方法

  • 悬挂法:对于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可以多次悬挂,悬线的交点即为重心。
    • 公式法: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到重心位置。
    • 积分法: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通过积分计算得到重心位置。

8.3 重心位置的影响

  • 物体的稳定性: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定。
    • 受力分析:确定重力的作用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触摸春天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

力思维导图
力思维导图
2025-03-21 10: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