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思维导图》
一、 时分秒的认识
-
1. 概念:
- 时:计时单位,用于描述较长的时间段。
- 分:计时单位,比时短,是时的组成部分。
- 秒:计时单位,比分短,是分的组成部分,是最小的常用时间单位。
-
2. 计量工具:
- 钟表:观察时间的主要工具,包括时针、分针、秒针。
- 电子表:直接显示数字的时间,方便读取。
- 秒表:精确测量较短时间段的工具。
-
3. 钟面认识:
- 钟面上的数字:1-12,表示小时。
- 大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表示5分钟。
- 小格:60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1分钟。
- 时针:指示小时,走得最慢。
- 分针:指示分钟,走得较快。
- 秒针:指示秒,走得最快。
-
4. 时间的关系:
- 1时 = 60分
- 1分 = 60秒
二、 时间的计算
-
1. 单位换算:
- 时化分: 小时数 × 60 = 分钟数
- 分化时: 分钟数 ÷ 60 = 小时数 (结果可能有余数,余数表示剩余的分钟)
- 分化秒: 分钟数 × 60 = 秒数
- 秒化分: 秒数 ÷ 60 = 分钟数 (结果可能有余数,余数表示剩余的秒数)
-
2. 时间加法:
- 同单位加法:先将相同单位的时间相加。
- 进位:如果分或秒的相加结果超过60,需要向上一级单位进1。
- 分钟相加超过60,则满60分向小时进1,剩余的作为分钟数。
- 秒相加超过60,则满60秒向分钟进1,剩余的作为秒数。
-
3. 时间减法:
- 同单位减法:先将相同单位的时间相减。
- 退位:如果分或秒不够减,需要向上一级单位借1。
- 小时借1:1小时 = 60分钟
- 分钟借1:1分钟 = 60秒
-
4. 经过时间的计算:
- 经过时间 =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注意单位的统一,如果涉及跨天,需要考虑24小时制。
- 可以利用数轴进行辅助计算,更直观。
-
5. 时间估算:
- 对常见事件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估算,例如:
- 做一道口算题大约需要多少秒。
- 跑100米大约需要多少秒。
- 上一节课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 看完一场电影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 对常见事件所花费的时间进行估算,例如:
三、 时间的应用
-
1. 日常生活:
- 作息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提高学习效率。
- 交通出行:计算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合理安排出行计划。
- 烹饪时间:掌握不同食物的烹饪时间,制作美味佳肴。
- 体育锻炼:记录运动时间,了解运动强度和效果。
-
2. 解决问题:
- 行程问题:结合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
- 效率问题:计算工作效率,例如:每分钟完成多少个任务。
- 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时间利用,提高效率。
-
3. 易错点:
- 单位混淆:注意区分时、分、秒,避免单位混淆。
- 进退位错误:进行加减法时,注意进位和退位规则。
- 忽略细节:审题时注意题目中的细节,例如:是否需要考虑跨天。
- 时间概念模糊:对时间的实际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导致计算错误。
四、 扩展与提升
-
1. 24时计时法:
- 了解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例如:下午2时用14:00表示。
- 进行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换。
-
2. 更大的时间单位:
- 年、月、日、星期等时间单位的认识。
- 闰年、平年的区分。
-
3. 时间与数学思想:
- 时间是一种量,可以进行度量和计算。
- 时间具有顺序性,可以进行排序和比较。
- 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以进行分割和组合。
-
4. 时间的测量工具发展史:
- 古代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水钟等
- 现代计时工具的精度和便捷性
- 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
五、 练习与巩固
-
1. 基础练习:
- 单位换算练习:如:2时 = ( )分,120秒 = ( )分。
- 钟面识读练习:看图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 时间加减法练习:计算两个时间段的和或差。
-
2. 综合应用练习:
-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 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 进行简单的行程问题计算。
-
3. 拓展提升练习:
- 进行24时计时法的练习。
- 了解闰年和平年的知识。
- 思考时间与数学思想的关系。
六、 总结
- 掌握时、分、秒的概念和关系。
- 熟练进行时间的单位换算。
- 能够进行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 培养时间观念,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 能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