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思维导图
《大气运动思维导图》
一、大气环流
1.1 概念
- 大规模的气流运动,具有全球性、规律性。
- 是对流层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
1.2 形成原因
-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分布(纬度差异)。
- 直接原因:地表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
- 重要因素:
- 地球自转产生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
- 海陆分布影响。
- 地形影响。
1.3 主要环流系统
- 三圈环流
- 信风环流(低纬环流)
- 近地面:东北信风(北半球)、东南信风(南半球)。
- 形成: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高压气流向赤道地区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
- 影响:促进低纬度地区水热交换,为航海提供便利,信风带迎风坡多地形雨。
- 盛行西风环流(中纬环流)
- 近地面:盛行西风。
- 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向高纬地区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
- 影响:影响中纬度地区气候,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天气多变。
- 极地东风环流(高纬环流)
- 近地面:极地东风。
- 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低纬地区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
- 影响:影响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 气压带和风带
- 气压带:
- 赤道低气压带:成因是受热上升,终年受太阳直射,多对流雨。
- 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是高空下沉气流,少雨干燥,形成荒漠。
- 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是冷暖气流交汇上升,多锋面雨。
- 极地高气压带:成因是终年严寒,空气冷却下沉。
- 风带:
- 信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
- 盛行西风带:中纬度地区。
- 极地东风带:高纬度地区。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 规律:大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影响: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二、季风环流
2.1 概念
- 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风向随季节发生显著改变的大气环流。
2.2 形成原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根本原因)
- 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 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地形的影响
2.3 主要季风区
- 东亚季风
- 成因: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的热力性质差异。
- 夏季风:东南季风,带来降水。
- 冬季风: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 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也易引发洪涝灾害;冬季风影响下,气温较低。
- 南亚季风
- 成因:亚洲大陆和印度洋的热力性质差异。
- 夏季风:西南季风,带来降水。
- 冬季风:东北季风,较为干燥。
- 影响:降水分布不均,易发生旱涝灾害。
- 澳大利亚季风
- 成因:澳大利亚大陆和周围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
- 夏季风:西北季风。
- 冬季风:东南季风。
三、局地环流
3.1 海陆风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 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 夜晚:陆地降温快,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 影响:调节沿海地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2 山谷风
- 成因:山坡和谷地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 白天:山坡升温快,形成低压;谷底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谷底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 夜晚:山坡降温快,形成高压;谷底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山坡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 影响:影响山地地区的气温和湿度分布。
3.3 城市风
- 成因:城市和郊区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
- 城市风: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
- 影响:加剧城市污染,传播疾病。
四、大气运动的影响
4.1 全球气候
- 决定全球气候的基本格局。
- 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和风力。
4.2 天气变化
- 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在大气环流的控制下移动和发展。
- 影响天气过程的发生和演变。
4.3 海洋环流
- 风力是驱动海洋表层环流的主要动力。
- 大气环流通过风力影响海洋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4.4 生物分布
- 大气环流影响气候,气候又影响生物的分布。
- 不同的大气环流带对应不同的生物群落。
4.5 人类活动
- 影响农业生产,航运,航空等。
-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