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运动思维导图选修一》
中心主题:大气运动
一级分支:大气运动的驱动力
-
太阳辐射:
-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的过程。
- 影响:
- 直接加热地表:导致地表温度差异。
- 间接加热大气:地表长波辐射加热近地面大气。
- 产生气压差异: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 分布:
- 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弱。
- 季节差异:夏半年太阳直射点靠近,太阳辐射强;冬半年太阳直射点远离,太阳辐射弱。
- 补充: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
地表性质:
- 定义: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陆地、海洋、植被等。
- 影响:
- 比热容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
- 反射率差异:冰雪反射率高,吸收太阳辐射少;森林反射率低,吸收太阳辐射多。
- 蒸发能力差异:海洋蒸发能力强,大气湿度大;陆地蒸发能力弱,大气湿度小。
- 补充:地表性质直接影响近地面大气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从而影响大气运动。
-
大气内部差异:
- 定义:大气内部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密度等差异。
- 形成:
- 太阳辐射不均:导致大气各处温度不同。
- 地表性质差异:影响大气近地层的温度和湿度。
- 大气环流:不同纬度、不同地区的空气交换。
- 影响:
- 气压梯度力:驱动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 热力环流:上升气流冷却凝结,下沉气流增温干燥。
-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引发降水等天气现象。
一级分支:大气环流
-
全球环流:
- 概念: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大气运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 成因:太阳辐射不均、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等。
- 组成:
- 信风带:南北纬30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 西风带:南北纬30-60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盛行西风。
- 极地东风带:南北极地附近,受极地高气压控制,形成极地东风。
-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低气压带。
-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下沉气流控制,形成高气压带。
-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冷暖气流交汇,形成低气压带。
- 影响:
- 全球气候分布:控制各地的降水、温度等。
- 洋流分布:驱动洋流运动。
- 天气系统:影响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发展。
-
季风环流:
- 概念:因季节变化而改变风向的大规模大气运动。
-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类型:
- 东亚季风: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高压,夏季风来自太平洋。
- 南亚季风:冬季风来自亚洲内陆,夏季风来自印度洋。
- 影响:
- 降水分布:夏季风带来降水,冬季风带来干旱。
- 农业生产: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 水资源分配:影响河流的径流量和水资源的分配。
-
局地环流:
- 概念:发生在局部地区的大气运动。
- 类型:
- 海陆风:白天陆地升温快,气压低,海风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陆风吹向海洋。
- 山谷风:白天山坡升温快,气压低,谷风吹向山坡;夜晚山坡降温快,气压高,山风吹向山谷。
- 焚风:气流越过山脉,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干热风。
- 影响:
- 局地气候:影响沿海地区、山区等地的气温和湿度。
- 空气污染: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浓度。
- 生态环境: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
一级分支:常见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
- 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界面。
- 类型:
-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进。
-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推进。
-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 天气:
- 冷锋:常伴有降温、大风、降水等天气。
- 暖锋:常伴有连续性降水和气温升高。
-
气旋与反气旋:
- 概念:
- 气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空气作螺旋状上升运动。
-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空气作螺旋状下沉运动。
- 分布:
- 温带气旋: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影响范围广,强度大。
- 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海洋上,能量巨大,破坏性强。
- 天气:
- 气旋:常伴有阴雨、大风等天气。
- 反气旋:常伴有晴朗、干燥等天气。
- 概念:
一级分支: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
-
气候变化:
- 原因:
-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变化等。
- 人为原因: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
- 影响:
-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
- 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干旱、洪涝、高温等。
- 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
- 应对: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 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 适应气候变化:建设防护堤坝,发展抗旱作物。
- 原因:
-
空气污染:
- 来源:
- 工业排放: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污染物。
- 交通运输:汽车尾气排放。
- 生活污染:燃煤取暖,垃圾焚烧。
- 危害:
- 损害人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 破坏生态环境: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 影响能见度:造成雾霾天气。
- 防治:
- 控制污染源:淘汰落后产能,使用清洁能源。
- 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 改善城市交通: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汽车使用。
- 来源:
-
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
- 重要性:
- 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天气预报安排播种、灌溉、施肥等。
- 预防自然灾害: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干旱、洪涝、霜冻等。
- 提高产量和质量: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 技术手段:
- 气象卫星:获取大气数据。
- 雷达:监测降水。
- 数值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
- 挑战:
- 提高预报精度:特别是短期和临近预报。
- 加强灾害预警: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 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