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生态系统的思维导图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态系统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 定义: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 强调:空间范围(大小不一,可以是小池塘,也可以是整个地球)
    • 强调:相互作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 强调:统一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组成成分:
    •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因素):
      • 阳光:能量来源,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 空气:提供呼吸所需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原料。
      • 水:生物体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必需。
      • 土壤:植物生长基质,提供营养。
      • 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速率,限制生物分布。
    • 生物成分(生物因素):
      • 生产者:
        • 定义: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 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食物和能量。
        • 例子:各种绿色植物、藻类、某些细菌。
      • 消费者:
        • 定义: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 分类:
          • 初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如植食性昆虫、草食性动物。
          • 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如肉食性昆虫、小型肉食动物。
          • 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如大型肉食动物。
          • 以此类推...
        • 作用:加快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 例子:各种动物。
      • 分解者:
        • 定义:主要指细菌和真菌,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回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 例子:各种细菌、真菌。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 定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 特点:
      • 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
      • 只包含捕食关系。
      • 箭头指向捕食者(能量流动方向)。
      • 例如:草 → 兔 → 狐
    • 组成: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
    • 营养级:食物链中每一环节的生物。
  • 食物网:
    • 定义: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
    • 特点:
      • 生物种类繁多,食物关系复杂。
      • 一个生物可能占据多个营养级。
      • 比食物链更稳定,更能反映生态系统的真实情况。
  • 意义:
    • 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 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能量来源: 太阳能(最终来源)
  • 能量流动过程: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然后依次传递给各级消费者。
  • 能量流动特点:
    • 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从上一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
    • 逐级递减: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传递效率约为10%-20%)
  • 意义:
    • 限制了食物链的长度(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 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 能量金字塔: 用图像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现象。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主要物质: 碳、氮、水等。
  • 循环方式:
    •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 涉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 碳循环:
    • 主要形式:二氧化碳。
    • 过程:
      •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 消费者通过摄食获得有机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二氧化碳。
      • 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二氧化碳。
  • 氮循环:
    • 涉及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氮化合物)、硝化作用(将氨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
  • 水循环:
    • 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途径进行。
  • 意义:
    •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保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

  • 陆地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是重要的碳储存库。
    • 草原生态系统: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放牧是主要干扰因素。
    • 荒漠生态系统:极端干旱,生物种类稀少,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和动物。
    • 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 水域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河流、池塘等,生物种类丰富。
    •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 类型:
    •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 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 影响因素:
    • 生物种类: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越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高。
  • 保护措施: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控制污染。
    • 合理利用资源。

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正面影响:
    • 保护濒危物种。
    •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负面影响:
    •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 资源过度开发:森林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
    •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 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事件。
  • 可持续发展: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梁伯山与祝英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