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思维导图
《红军长征思维导图》
一、长征背景
1.1 国内形势
1.1.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原因分析:
- 军事:
- 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教条主义,冒险主义,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 正规战思想,阵地战思维。
- 忽视敌情变化,情报不准确。
- 政治:
- “左”倾路线影响。
- 缺乏群众基础,苏区人民负担过重。
- 经济:
- 影响:
- 中央苏区丧失。
- 红军主力损失惨重。
-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1.1.2 国民党军围追堵截
1.2 国际形势
1.2.1 世界经济危机
- 影响:
- 加剧国内矛盾。
- 国民党政府忙于应付危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苏区的控制。
1.2.2 共产国际指示
二、长征过程
2.1 战略转移
2.1.1 开始时间:
2.1.2 出发地点:
2.1.3 主要红军部队:
-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 红二方面军
- 红四方面军
- 红二十五军
2.1.4 转移目的:
- 摆脱国民党军的围剿。
- 保存革命力量。
- 寻找新的根据地。
2.2 重要战役与会议
2.2.1 湘江战役
- 时间: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
- 意义: 红军损失惨重,由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 反思: 暴露了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
2.2.2 遵义会议
- 时间: 1935年1月
- 地点: 贵州遵义
- 主要内容:
- 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军事路线。
-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 历史意义:
-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2.3 四渡赤水
- 时间: 1935年1月至3月
- 特点: 灵活机动,声东击西。
- 意义: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为红军争取了主动权。
2.2.4 强渡大渡河
- 时间: 1935年5月
- 关键: 飞夺泸定桥。
- 意义: 为红军主力摆脱敌人追击创造了条件。
2.2.5 爬雪山、过草地
- 自然环境:
- 考验: 对红军战士意志和体力的极大考验。
- 精神象征: 革命乐观主义,战胜困难的决心。
2.3 胜利会师
2.3.1 会师地点:
2.3.2 会师时间:
2.3.3 会师部队:
2.3.4 长征结束标志:
三、长征精神
3.1 核心内涵
3.1.1 革命理想高于天
3.1.2 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3.1.3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3.1.4 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3.2 时代价值
3.2.1 激励民族精神
-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2.2 指导当代发展
- 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开拓进取。
四、长征影响
4.1 国内影响
4.1.1 保存了革命力量
4.1.2 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4.1.3 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4.2 国际影响
4.2.1 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4.2.2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