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一级分支:一、物质的组成
-
二级分支:1. 物质的宏观组成
- 三级分支:混合物
- 四级分支:定义: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体系。
- 四级分支:特点:组成不固定,无固定组成比例。
- 四级分支:分离方法:物理方法 (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结晶等)。
- 四级分支:常见混合物:空气、食盐水、泥水、石油、合金等。
- 三级分支:纯净物
- 四级分支: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体系。
- 四级分支:特点:组成固定,有固定组成比例。
- 三级分支:混合物
-
二级分支:2. 纯净物的微观组成
- 三级分支:分子
- 四级分支: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四级分支:构成:由原子构成。
- 四级分支:常见分子:H₂O, O₂, CO₂, N₂, HCl, NH₃等。
- 三级分支:原子
- 四级分支: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四级分支:构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四级分支: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 三级分支:离子
- 四级分支: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四级分支:种类: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 四级分支: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
- 四级分支:存在:存在于离子化合物和电解质溶液中。
- 三级分支:分子
-
二级分支:3. 元素
- 三级分支: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三级分支: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 三级分支: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 三级分支:分布:广泛存在于各种物质中。
- 三级分支:强调: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谈个数。
一级分支:二、物质的分类
-
二级分支:1. 纯净物分类
- 三级分支:单质
- 四级分支: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四级分支:分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 四级分支:举例:O₂, N₂, Cu, Fe, S, P等。
- 三级分支:化合物
- 四级分支:定义: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四级分支:分类: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 四级分支: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
- 四级分支:有机化合物:含碳化合物(除CO、CO₂、碳酸盐等少数物质外)。
- 三级分支:单质
-
二级分支:2. 分散系分类
- 三级分支: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 三级分支:分类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 三级分支:分类:溶液、胶体、浊液。
- 四级分支: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透明稳定,不产生丁达尔效应。
- 五级分支:特点:均一、稳定、透明。
- 五级分支:举例:食盐水、糖水。
- 四级分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透明,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五级分支:特点:较稳定。
- 五级分支:丁达尔效应:光线通过胶体时,出现光亮的“通路”。
- 五级分支:举例: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 四级分支: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不透明不稳定,静置后会出现沉淀。
- 五级分支:特点:不稳定。
- 五级分支:举例:泥水、石灰乳。
- 四级分支: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透明稳定,不产生丁达尔效应。
一级分支:三、物质的量
-
二级分支:1. 物质的量 (n)
- 三级分支: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 三级分支:单位:摩尔 (mol)。
- 三级分支:意义:1 mol物质含有约6.02×10²³个粒子。
-
二级分支:2. 阿伏加德罗常数 (Nᴀ)
- 三级分支:定义:1 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
- 三级分支:数值:约为6.02×10²³ mol⁻¹。
- 三级分支:重要性: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
-
二级分支:3. 摩尔质量 (M)
- 三级分支: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 三级分支:单位:g/mol 或 kg/mol。
- 三级分支:数值: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 三级分支:公式:M = m/n (m为质量,n为物质的量)。
-
二级分支:4. 气体摩尔体积 (Vm)
- 三级分支: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 三级分支:单位:L/mol 或 m³/mol。
- 三级分支: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 三级分支: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 三级分支:公式:Vm = V/n (V为体积,n为物质的量)。
-
二级分支:5. 物质的量浓度 (c)
- 三级分支: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 三级分支:单位:mol/L 或 mol/dm³。
- 三级分支:公式:c = n/V (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 三级分支:注意:V为溶液的体积,而非溶剂的体积。
- 三级分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一级分支:四、氧化还原反应
-
二级分支: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 三级分支:本质:有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 三级分支: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 三级分支:氧化反应: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移)的反应,化合价升高。
- 三级分支:还原反应:得到电子(或电子偏移)的反应,化合价降低。
-
二级分支:2. 氧化剂和还原剂
- 三级分支: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偏移)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 三级分支: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移)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 三级分支: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三级分支: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
二级分支:3.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 三级分支: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 = 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 三级分支:氧化剂的氧化性 > 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 三级分支:还原剂的还原性 > 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 三级分支:价态归中律: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可以发生归中反应,趋向于中间价态(不一定生成中间价态)。
-
二级分支:4.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 三级分支:氧化剂:O₂, Cl₂, KMnO₄, HNO₃, Fe³⁺, H₂O₂等。
- 三级分支:还原剂:H₂, C, CO, SO₂, Fe²⁺, 活泼金属等。
-
二级分支: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三级分支:金属的冶炼。
- 三级分支: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 三级分支:电池的工作原理。
- 三级分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