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导图必修一

定义: 人类社会过去的活动过程,包含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文明的演进。
时间: 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间轴的建立。
地点: 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影响因素分析。
人物: 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他们的角色与贡献。
事件: 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原因: 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
结果: 事件产生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影响: 事件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长远影响和短期影响。
构成要素:
1. 历史的定义与构成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提高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培养人文素养: 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提升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国家发展历程,树立正确价值观。
借鉴历史经验: 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2. 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构建知识体系: 建立时间轴,形成完整的历史框架。
联系现实: 思考历史事件与现实的关联,加深理解。
多角度分析: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运用多种学习资源: 教材、课外阅读、纪录片、博物馆等。
作用: 梳理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记忆效率。
绘制方法: 中心主题、主干、分支、关键词、图像。
历史思维导图:
3. 历史学习的方法
一、绪论:历史的意义与学习方法
王位世袭制: "家天下"的开始,打破禅让制。
国家形态初现: 出现初步的政治机构和军事力量。
夏朝:
神权政治: 占卜、祭祀等活动频繁,统治者具有神权色彩。
内外服制度: 王畿内外,管理方式不同。
商朝:
目的: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对象: 宗室、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 统治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
义务: 向周天子纳贡,服从调兵。
影响: 加强了统治,但也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分封制: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维护分封制,巩固统治秩序。
特点: 具有等级性、血缘性和政治性。
宗法制:
西周:
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背景: 结束诸侯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皇帝称谓: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皇权至上: 总揽军政大权。
皇帝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分工: 分别负责行政、军事、监察。
作用: 互相牵制,保证皇权集中。
三公九卿制:
废分封,立郡县: 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郡守县令: 由中央任命,不得世袭。
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
内容:
积极: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
消极: 皇权过于集中,容易导致暴政。
影响: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国并行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察举制:**选拔官员的方式。
汉朝:
中书省: 负责决策。
门下省: 负责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作用:**打破了门阀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
科举制:
隋唐:
加强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重文轻武: 导致军事力量薄弱。
宋朝:
意义: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
影响: 为后世沿用。
行省制度:
元朝:
3.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
石器农具: 生产力提高。
铁犁牛耕: 标志着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耕作方式的演变:
自给自足: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注重土地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 具有脆弱性。
农业经济的特点:
重农抑商: 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
均田制: (北魏至唐初) 稳定社会,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
1. 农业经济
特点: 技术精湛,产品质量高,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
官营手工业:
特点: 具有灵活性,产品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
民营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发达。
冶铁业: 技术领先世界。
陶瓷业: 中国的象征。
手工业的部门:
2. 手工业经济
城市功能: 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商业活动: 市场繁荣,交易活跃。
城市商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 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海上丝绸之路: 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
市舶司: 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商业政策:
3. 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董仲舒: 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代表人物: 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特点: 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
1. 思想文化
造纸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
火药: 应用于军事。
四大发明:
天文历法: 《授时历》。
医学: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其他科技成就:
2. 科技文化
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 屈原的《离骚》。
唐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的《窦娥冤》。
明清小说: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文学:
绘画: 山水画、人物画。
书法: 楷书、行书、草书。
雕塑: 秦始皇兵马俑。
建筑: 长城、故宫。
艺术:
3. 文学艺术
四、古代中国的文化
《历史思维导图必修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必修二物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