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二的思维导图

《政治必修二的思维导图》

I. 经济生活总览

A.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 生产

a. 含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b. 决定: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创造消费的动力。

2. 分配

a. 含义:生产成果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划分。
b. 主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c. 影响:分配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 交换

a. 含义:商品或服务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
b. 形式:商品交换(货币媒介)、服务交换。
c. 影响: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4. 消费

a. 含义:利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b. 类型: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c. 影响: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d.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偏好。
e. 消费原则: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

B. 生产与经济制度

1.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 公有制:
i. 主体地位: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ii. 具体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iii. 作用: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挥主导作用。
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i. 含义:除了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ii.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iii. 作用:活跃市场,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增强经济活力。

2. 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基本特征:
i.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ii.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iii.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b. 目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企业和劳动者

1. 企业的类型

a. 公司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i. 特点: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ii. 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b. 其他企业形式: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等。

2. 劳动者

a. 地位: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b.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c.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d. 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i.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ii. 增强维权意识。
iii. 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II.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A.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平等性: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

2. 竞争性:优胜劣汰,促进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

3. 法制性:市场运作有法律规范,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4. 开放性:市场对所有市场主体开放,促进国内外经济交流。

B.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 自发性: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

2. 盲目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结构失衡等问题。

3. 滞后性:市场信息传递需要时间,容易导致供需失衡。

C. 宏观调控

1. 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2.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手段:

a.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i. 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稳健的财政政策。
ii. 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紧缩的货币政策。
b.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
c. 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

D.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 收入分配制度

a.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分配方式。
b. 按生产要素分配:允许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c. 促进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 社会公平

a. 含义:指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b. 重要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c. 实现途径:
i. 健全制度,完善法律法规。
ii. 加强监督,保障公民权利。
iii. 发展教育,提供公平机会。
iv.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E. 开放型经济

1. 对外贸易

a. 意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就业。
b. 顺差与逆差:
i. 顺差:出口大于进口。
ii. 逆差:进口大于出口。
iii. 影响:过大的顺差或逆差都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利用外资

a. 意义: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
b. 注意事项:加强监管,防止损害国家利益。

3. 走出去战略

a. 意义: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b. 注意事项: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当地文化,履行社会责任。

4.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a. 目标: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b. 措施:
i. 扩大市场准入。
ii. 优化营商环境。
iii. 深化多双边合作。
iv.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III. 知识拓展与联系

A. 经济全球化

1. 含义:指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过程。

2. 影响:

a. 积极影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b. 消极影响: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带来金融风险,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3. 中国的应对:

a.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b. 加强风险防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c.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B. 可持续发展

1. 含义:指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 基本要求: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社会可持续发展。
c. 环境可持续发展。

3. 中国的实践: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c.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C. 科技创新

1. 重要性: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2. 措施:

a.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b.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c.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d.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语文知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