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概述
1. 生产与消费
1.1. 生产
- 生产的概念: 人类改造自然,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活动。
- 生产的决定作用: 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 生产的类型: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等。
- 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
1.2. 消费
- 消费的概念: 利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
- 消费的意义: 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 消费的类型:
- 按消费对象分: 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 按消费目的分: 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
- 按消费方式分: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等。
- 消费的影响因素:
- 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
- 物价: 物价上涨,消费减少;物价下降,消费增加。
-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
- 商品性能和质量: 商品性能优良,质量可靠,能吸引消费者。
1.3.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 消费调节生产。
- 消费创造新的劳动力。
2.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1. 生产
- (同 1.1)
2.2. 分配
- 分配的概念: 将生产成果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活动。
- 分配的原则: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影响分配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市场机制、分配政策等。
2.3. 交换
- 交换的概念: 人们以货币为媒介,将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互相给予的活动。
- 交换的形式: 商品交换、劳务交换、技术交换等。
- 交换的媒介: 货币。
- 交换的意义: 促进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4. 消费
- (同 1.2)
2.5. 四者关系
- 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和消费;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市场经济
1.1. 市场
- 市场的概念: 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
- 市场的基本要素: 商品、货币、市场主体。
- 市场的类型: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
1.2. 市场机制
- 价格机制: 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资源配置。
- 供求机制: 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反过来价格又影响供求。
- 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风险机制: 承担风险,激励创新。
1.3. 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
- 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能够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 缺点:
- 存在市场失灵,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
- 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 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兼顾效率与公平。
- 能够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加强宏观调控。
2.2. 宏观调控
-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 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宏观调控的手段:
-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 法律手段: 制定和执行经济法律法规。
- 行政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等。
2.3.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
- 完善产权制度。
-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 转变政府职能。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 经济全球化
1.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 国际投资规模扩大。
- 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 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 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 消极影响:
- 加剧国际竞争。
- 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经济不稳定。
- 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 可能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2. 对外开放
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趋势。
2.2. 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 吸收外资。
- 对外贸易。
- 对外投资。
- 技术引进。
-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2.3. 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四、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科学发展观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第一要义是发展。
-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经济更加发展。
- 民主更加健全。
- 科教更加进步。
- 文化更加繁荣。
- 社会更加和谐。
-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希望以上思维导图对你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二有所帮助。记住,理解概念并构建知识体系是学好政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