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的思维导图

《政治必修四的思维导图》

一、生活与哲学

1.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1)哲学的含义:

    • ①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②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③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 ①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②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3)哲学的作用:

    • ①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② 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价值的选择和行为的取向。
    • ③ 不同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2. 唯物论与唯心论

  • (1)基本派别:

    • ① 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② 唯心主义: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决定物质。
      •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 (2)划分标准: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1)基本观点:

    • ①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②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 (2)划分标准: 用联系的还是孤立的,发展的还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承认不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4. 哲学基本问题

  • (1)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2)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①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谁决定谁。
    • ② 物质和意识有没有同一性,即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
  • (3)意义:

    • ①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 ② 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并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实践与认识

  • (1)实践的含义: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2)实践的基本特征:

    • ① 客观实在性: 实践具有客观的物质形式。
    • ②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 ③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3)实践的基本形式:

    • ① 生产实践: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 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和变革社会制度的实践活动。
    • ③ 科学实验:探索自然规律、揭示自然奥秘的实践活动。
  • (4)认识的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5)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 真理与价值

  • (1)真理的含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① 绝对真理: 真理最基本最确定的部分,是不容怀疑的。
    • ② 相对真理: 真理有适用范围和条件,是有限的、有待发展的。
    • ③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 (4)价值的含义: 客观事物对于满足人的需要所具有的意义。

  • (5)价值的特点:

    • ① 客观性:价值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是主观臆造的。
    • ② 主体性: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是不同的。
    • ③ 多维性:价值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
    • ④ 社会历史性: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6)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 ①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 ② 真理具有价值,价值以真理为前提。
    • ③ 遵循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根本要求。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联系的普遍性

  •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2)联系的特点:

    • ①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② 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 ③ 多样性: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④ 条件性: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 (3)方法论意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发展的实质

  • (1)发展的含义: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2)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3)新旧事物是相对的: 新旧事物是就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言的。

  • (4)方法论意义: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1)矛盾的含义: 客观事物中对立统一的关系。

  •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①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 ②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 ③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①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②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也各不相同。
    • ③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4)方法论意义: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 (2)原因:

    • ①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② 新事物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 (3)方法论意义: 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四、唯物史观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1)社会存在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2)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②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 社会发展的规律

  • (1)社会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 (2)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3)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等。

4. 在社会变革中实现人生价值

  • (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积极实践。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八上数学整册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