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数学核心素养
-
子主题一:数学抽象
- 概念界定: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对象、数学关系和数学结构,形成数学概念和规则,用数学语言表达和刻画对象。
- 表现形式:
- 量与运算的抽象: 从数量关系中抽象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数的概念。
- 图形与几何的抽象: 从空间图形中抽象出点、线、面等几何元素,建立几何概念。
- 关系与结构的抽象: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逻辑关系、代数结构等。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数学对象和关系,初步感知抽象的意义。
- 中阶: 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的数学抽象,形成简单的数学模型。
- 高阶: 能对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数学抽象,构建严谨的数学体系,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策略:
- 情境引入: 通过生活情境、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
- 模型构建: 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
- 概念辨析: 引导学生辨析相似概念,加深理解。
- 变式训练: 通过变式训练,巩固抽象能力。
- 评价方式:
- 概念理解: 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 模型应用: 评价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推理表达: 评价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抽象思维的能力。
-
子主题二:逻辑推理
- 概念界定: 根据已知的数学事实和规则,运用逻辑思维,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
- 表现形式:
-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数学原理出发,推导出特殊性的结论。
-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的数学事实出发,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
- 类比推理: 根据两个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推导出它们的相似结论。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如根据定义判断简单命题的真伪。
- 中阶: 能进行较复杂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证明。
- 高阶: 能进行严谨的数学证明,能运用多种推理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并对推理过程进行反思。
- 教学策略:
- 提供素材: 提供足够的数学事实和规则,为推理提供基础。
- 引导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提出假设和猜想。
- 规范表达: 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证明的表达方式。
-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推理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
- 评价方式:
- 推理过程: 评价学生推理过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 结论正确性: 评价学生推理结论的正确性。
- 证明表达: 评价学生数学证明的表达是否规范清晰。
-
子主题三:数学建模
- 概念界定: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表现形式:
- 方程模型: 用方程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 函数模型: 用函数描述实际问题中的变化规律。
- 统计模型: 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 几何模型: 用几何图形描述实际问题中的空间关系。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 中阶: 能将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
- 高阶: 能针对复杂问题,灵活选择或创新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
- 教学策略:
- 问题导入: 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 建立模型: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 求解模型: 引导学生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结论。
- 检验结果: 引导学生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并进行解释。
- 评价方式:
- 模型建立: 评价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 模型求解: 评价学生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
- 结果解释: 评价学生对结果的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
子主题四:直观想象
- 概念界定: 运用空间想象能力,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解决数学问题。
- 表现形式:
- 空间想象: 对几何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想象和构建。
- 动态想象: 对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进行想象。
- 图表理解: 理解图表中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感知空间关系。
- 中阶: 能对较复杂的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和构建,能进行简单的空间推理。
- 高阶: 能对复杂几何图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想象,能进行复杂的空间推理,并能运用直观想象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策略:
- 实物演示: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 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 图表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从中获取信息。
- 想象训练: 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 评价方式:
- 图形识别: 评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
- 空间推理: 评价学生进行空间推理的能力。
- 作图能力: 评价学生作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子主题五:数学运算
- 概念界定: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 表现形式:
- 数值运算: 进行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 代数运算: 进行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方程等运算。
- 几何运算: 进行几何量的计算,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 概率统计运算: 进行概率和统计量的计算。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进行简单的数值运算,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
- 中阶: 能进行较复杂的数值运算和代数运算,能运用运算解决简单问题。
- 高阶: 能熟练进行各种数学运算,能运用运算解决复杂问题,并能对运算过程进行优化。
- 教学策略:
- 夯实基础: 夯实基本的运算技能,确保运算的准确性。
- 强化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算速度和熟练度。
- 技巧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运算效率。
- 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运算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 评价方式:
- 运算准确率: 评价学生运算的准确性。
- 运算速度: 评价学生运算的速度。
- 解题步骤: 评价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
子主题六:数据分析
- 概念界定: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推断和决策。
- 表现形式:
- 数据收集: 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数据。
- 数据整理: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码。
-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 数据推断: 根据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
- 发展目标:
- 低阶: 能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能计算简单的统计量。
- 中阶: 能分析较复杂的数据,能进行简单的统计推断。
- 高阶: 能对复杂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能进行准确的统计推断和预测,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
- 教学策略:
- 情境引入: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数据分析。
- 数据收集: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
- 图表呈现: 引导学生用图表呈现数据。
- 分析解读: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数据。
- 评价方式:
- 数据整理: 评价学生数据整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图表制作: 评价学生图表制作的清晰性和合理性。
- 数据分析: 评价学生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性。
- 结论推断: 评价学生结论推断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 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