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思维导图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植物的世界

1.1 植物的共同特征

  • 需要营养:
    •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糖类)。
  • 生长:
    • 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不断长大。
    • 茎、叶、根的生长变化。
  • 繁殖:
    • 通过种子、孢子等进行繁殖。
    • 了解常见植物的繁殖方式。
  • 呼吸:
    • 植物也需要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通道。
  • 对刺激的反应:
    • 向阳性:植物的茎叶向着阳光生长。
    • 根的向地性:根向着地球中心生长。

1.2 植物的根

  • 根的作用:
    • 固定植物。
    •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部分植物根可以储存营养(如胡萝卜、红薯)。
  • 根的形态:
    • 主根和侧根。
    • 直根系:主根发达,侧根较少。(如:萝卜)
    • 须根系:主根不明显,有很多须根。(如:水稻)
  • 根的生长:
    • 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 根的生长主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和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 影响根生长的因素:
    • 水分、空气、养分。
    • 土壤类型(疏松、肥沃的土壤更利于根的生长)。

1.3 植物的茎

  • 茎的作用:
    • 支撑植物的地上部分。
    • 运输水分、无机盐和养料。
  • 茎的类型:
    • 直立茎:坚硬挺直。(如:树木、向日葵)
    • 缠绕茎:缠绕其他物体向上生长。(如:牵牛花)
    • 匍匐茎:横卧在地面上生长。(如:草莓)
    • 攀援茎:依靠卷须或吸盘攀援向上生长。(如:葡萄)
  • 茎的结构:
    • 表皮、皮层、维管束(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
    • 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 韧皮部:运输有机养料。
  • 茎的生长:
    • 顶芽、侧芽。
    •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占优势,抑制侧芽生长。
  • 影响茎生长的因素:
    • 光照、水分、养分。

1.4 植物的叶

  • 叶的作用:
    •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 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 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 叶的形态:
    • 叶片、叶柄、叶脉。
    • 单叶:一片叶子只有一个叶柄。(如:桃叶)
    • 复叶:一片叶子有多个小叶片。(如:玫瑰叶)
  • 叶的结构:
    • 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气孔。
    •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 气孔: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通道。
  • 光合作用:
    • 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糖类)和氧气。
    •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 蒸腾作用:
    • 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将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 蒸腾作用的作用:降低叶片温度,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二、水的研究

2.1 水的形态

  • 三种形态:
    • 固态(冰、雪、霜)。
    • 液态(水)。
    • 气态(水蒸气)。
  • 形态变化:
    • 熔化与凝固:冰熔化成水,水凝固成冰。
    • 汽化与液化: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液化成水。
    • 升华与凝华:冰升华成水蒸气,水蒸气凝华成冰。

2.2 水的溶解

  • 溶解:
    •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 搅拌: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 温度:升高温度通常可以加快溶解速度。
    • 溶质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水的净化:
    • 沉淀:让不溶于水的杂质沉淀下来。
    • 过滤:用滤纸过滤掉不溶于水的杂质。
    • 吸附: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 煮沸:杀灭水中的细菌。

2.3 水的浮力

  • 浮力: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
  •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 液体的密度: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 物体浮沉的条件:
    • 浮力 > 重力,物体上浮。
    • 浮力 = 重力,物体悬浮。
    • 浮力 < 重力,物体下沉。
  • 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先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
    • 将不规则物体放入水中,并完全浸没。
    • 测量量筒中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 物体的体积 = 总体积 - 水的体积。

三、地球的运动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
    • 球体(近似球体)。
    •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日食和月食的形状。
  • 地球的大小: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半径约6371千米。

3.2 地球的自转

  • 自转:
    •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 自转周期:约24小时(一个昼夜)。
  • 自转的证据:
    • 傅科摆实验。
    • 科里奥利力。
  • 自转的意义:
    • 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 影响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方向。

3.3 地球的公转

  • 公转:
    • 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 公转轨道:椭圆形。
    • 公转周期:约365天(一年)。
  • 公转的证据:
    • 星空的周年变化。
    • 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
  • 公转的意义:
    • 形成季节变化。
    • 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3.4 月相变化

  • 月相:
    • 月球圆缺变化的不同形态。
  • 月相变化的原因:
    • 月球绕地球公转,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部分。
  • 常见月相:
    • 新月(朔):月球完全不被照亮。
    • 峨眉月:月球只有一小部分被照亮。
    • 上弦月:月球的右半边被照亮。
    • 满月(望):月球完全被照亮。
    • 下弦月:月球的左半边被照亮。
    • 残月:月球只有一小部分被照亮。
  • 月相变化的周期:
    • 约29.5天(一个朔望月)。

四、材料的性质

4.1 材料的分类

  • 金属材料:
    • 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好。(如:铁、铜、铝)
  • 非金属材料:
    • 不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较差。(如:木材、塑料、玻璃)
  • 天然材料:
    •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材料。(如:木材、棉花、石块)
  • 人造材料:
    • 经过人工加工制造的材料。(如:塑料、玻璃、陶瓷)

4.2 材料的物理性质

  • 硬度:
    • 材料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 硬度大的材料不容易被划伤。(如:金刚石)
  • 弹性:
    •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 弹性好的材料容易恢复原状。(如:橡皮筋)
  • 透明度:
    • 材料允许光线通过的程度。
    • 透明度高的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后面的物体。(如:玻璃)
  • 导电性:
    • 材料导电的能力。
    • 导电性好的材料容易让电流通过。(如:金属)
  • 导热性:
    • 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
    • 导热性好的材料容易传递热量。(如:金属)

4.3 材料的应用

  • 根据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
    • 需要导电的材料选择金属。
    • 需要绝缘的材料选择塑料或橡胶。
    • 需要透明的材料选择玻璃。
  • 常见材料的应用:
    • 金属:制造工具、机器、建筑材料等。
    • 塑料:制造生活用品、包装材料等。
    • 玻璃:制造窗户、器皿等。
    • 木材:制造家具、建筑材料等。

4.4 改变材料的性质

  • 加热:
    • 改变金属的形状(如:锻造)。
    • 改变塑料的软硬度。
  • 混合:
    • 混合不同材料,得到具有新性质的材料(如:合金)。
  • 切割:
    • 改变材料的形状和大小。
  • 弯曲:
    • 改变材料的形状。

这个思维导图涵盖了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并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展开,希望能帮助理解和记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位置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