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一、金属材料

1.1 金属的物理性质

  • 状态: 常温下通常为固体(汞例外)。
  • 光泽: 大多具有金属光泽(特殊处理的除外,例如氧化后的)。
  • 导电性: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银最好,其次是铜、铝。
  • 导热性: 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 延展性: 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金的延展性最好。
  • 密度: 大多数金属密度较大。
  • 熔点: 大多数金属熔点较高。

1.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与氧气反应:
    • 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和条件不同。
      • 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 铝:缓慢氧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 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 铜:加热条件下生成黑色氧化铜。
  • 与酸反应: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稀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 例如:Fe + 2HCl = FeCl2 + H2↑
    • 注意事项:
      • 酸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 有些金属(如金、铂)不能与酸反应。
      • 生成的盐的类型与金属的化合价有关。
  • 与盐溶液反应:
    •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例如:Fe + CuSO4 = FeSO4 + Cu
    • 注意事项:
      • 参加反应的金属要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
      • 盐必须是可溶的。
      • 置换反应中,金属的用量要充足。
      • K、Ca、Na等活泼金属优先与水反应,而不是与盐溶液反应。

1.3 金属活动性顺序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意义:
    •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
    • 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是否发生。
    •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 用途:
    • 冶炼金属的先后顺序。
    • 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1.4 金属材料的应用与保护

  • 应用:
    • 利用金属的导电性:电线、电缆。
    • 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炊具、散热器。
    • 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制作各种形状的金属制品。
    • 利用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建造桥梁、制造机械。
  • 保护:
    • 防止金属生锈:
      • 保持金属表面清洁干燥。
      • 在金属表面涂油漆、镀金属、喷镀塑料等。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制成合金。
    • 节约金属资源:
      • 防止金属腐蚀,延长金属制品的使用寿命。
      • 回收废旧金属。
      • 合理开采矿物。
      • 寻找金属的替代品。

二、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1 金属矿物的利用

  • 常见的金属矿物:
    •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 磁铁矿(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 黄铁矿(主要成分是硫化铁)。
    • 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 铝土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铝)。
  • 冶炼:
    • 用还原剂(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 例如:Fe2O3 + 3CO = 2Fe + 3CO2
  • 注意事项:
    • 矿物的纯度会影响冶炼的难易程度和成本。
    • 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污染,需要进行处理。

2.2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 意义:
    • 节约金属资源。
    • 减少环境污染。
    • 节约能源。
  • 途径: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
    • 采用先进的回收技术。
    •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3 合金

  •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 特点:
    • 硬度通常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 熔点通常比组成它的纯金属低。
    • 抗腐蚀性能更好。
    • 具有某些纯金属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能。
  • 常见的合金:
    • 铁合金:生铁、钢等。
    •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
    • 铜合金:黄铜、青铜等。

三、溶液的形成

3.1 溶液的概念

  • 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组成:
    •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含量多的物质为溶剂。
  • 特征:
    • 均一性:溶液中各处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液中析出。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 温度:
    •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 溶剂的性质:
    • 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 一般来说,相似相溶。

3.3 溶解度曲线

  • 含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温度下的溶解度。
  • 意义:
    • 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 判断降温时,是否会析出晶体。
  • 应用:
    • 查找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 判断改变温度时,溶液是否饱和,是否有晶体析出。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四、溶液的浓度

4.1 溶质的质量分数

  • 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 意义: 表示100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 计算:
    •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 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
    • 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

4.2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步骤:
    •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液体溶剂的体积。
    • 溶解:将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溶剂,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 注意事项:
    • 计算要准确。
    • 称量和量取要精确。
    • 溶解要充分。
    • 所用仪器要干燥清洁。
    • 温度要适宜。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时间的思维导图三年级简单又漂亮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