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
1. 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
-
概念: 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
-
代表文化:
- 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 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在云南元谋,能够制造工具、使用火。
-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前):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会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
- 山顶洞人 (约3万年前):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有审美意识,有埋葬习俗。
-
重要意义: 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展现了中华大地上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和适应能力。
-
对比分析: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进化程度、工具制作、生活方式差异。
-
-
2. 原始农耕生活
-
概念: 由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转变。
-
新石器时代遗址:
- 河姆渡遗址 (约7000年前):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使用骨耜。
- 半坡遗址 (约6000年前): 黄河流域,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
- 大汶口文化 (约6500-4500年前): 黄河流域,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萌芽。
-
主要特点: 农耕、定居、聚落出现,陶器制作,原始手工业发展。
-
重要意义: 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
对比分析: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地理位置、农作物种类、房屋样式、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差异。
-
-
3. 传说时代的中华文明曙光
- 炎黄联盟: 传说中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逐渐形成华夏族。
- 部落联盟首领: 尧、舜、禹,通过禅让制推选首领。
- 重要传说: 黄帝的贡献 (发明衣裳、建造宫室、制作舟车等),尧舜禹的品德和功绩 (大禹治水)。
- 重要意义: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为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认同。
- 评价: 传说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史料价值。
二、早期国家
-
1. 夏朝
- 建立: 禹传位于启,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
- 统治中心: 大约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 重要制度: 世袭制、军队、刑法。
- 灭亡: 夏桀暴政,被商汤所灭。
-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开启了早期国家的历史。
- 二里头文化: 可能为夏朝都城遗址,出土宫殿建筑、青铜器、陶器等。
-
2. 商朝
- 建立: 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 统治中心: 黄河中下游地区。
- 迁都: 盘庚迁都至殷。
- 重要制度: 王权神授,甲骨文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 手工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司母戊鼎)。
- 灭亡: 商纣王暴政,被周武王所灭。
- 意义: 商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甲骨文的意义: 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
3. 西周
- 建立: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 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统治权,需要向周天子进贡和服从调兵。
- 等级制度: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礼乐制度: 维护分封制和等级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 农业和手工业: 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手工业技术提高。
- 灭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被犬戎所灭。
- 意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隐患。
-
4. 相关概念辨析
- 禅让制与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世袭制是王朝时期王位继承的方式。
- 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实行的制度。
- 青铜文化: 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
-
5. 思维拓展
-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 早期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和经验教训。
- 如何从考古发现中了解历史信息。
三、重点记忆
- 年代:
- 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 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
- 河姆渡遗址:约7000年前
- 半坡遗址:约6000年前
-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 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
- 重要人物: 禹、启、汤、纣、武王、周公
- 重要制度: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 重要遗址: 元谋遗址、周口店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
四、总结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到原始农耕生活,再到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壮大。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