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1.1.1 实验设计思想
- 选择性状不同的豌豆: 选择易于区分、且稳定遗传的性状。
- 人工异花传粉: 控制亲本,确保杂交的纯度。
- 统计分析: 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科学结论。
1.1.2 实验过程
- 亲本选择: 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豌豆。
- 杂交: 进行人工异花传粉,得到F1。
- 自交: 让F1自交,得到F2。
- 观察与记录: 观察F1和F2的表现型,并记录数据。
1.1.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F1表现: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
- F2表现: 出现性状分离,且显性性状 : 隐性性状 ≈ 3:1。
- 结论:
- 分离定律的核心内容: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基因(遗传因子): 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
- 等位基因: 同一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基因。
- 显性基因: 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 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
- 基因型: 细胞中基因的组成。
-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1.1.4 验证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
- 测交: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若后代显性性状 : 隐性性状 = 1:1,则证明F1为杂合子,验证分离定律。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2.1 实验设计思想
- 选择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不同的纯合子豌豆进行杂交。
- 观察F1和F2的表现型。
-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2 实验过程
- 亲本选择: 选择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豌豆。
- 杂交: 进行人工异花传粉,得到F1。
- 自交: 让F1自交,得到F2。
- 观察与记录: 观察F1和F2的表现型,并记录数据。
1.2.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F1表现: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显性性状。
- F2表现: 出现新的性状组合,且表现型比例接近9:3:3:1。
- 结论:
- 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内容: 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AB : Ab : aB : ab = 1:1:1:1 (前提是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2.4 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 真核生物
- 有性生殖
- 两对或多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1.3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分离定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二、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的过程
2.1.1 减数第一次分裂
- 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 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末期: 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2.1.2 减数第二次分裂
- 前期: 无显著变化。
-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 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
- 末期: 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2.2 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
- 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行为: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随染色体分离或自由组合。
三、人类遗传病
3.1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 单基因遗传病: 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如多指、并指。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血友病。
- 伴Y染色体遗传病: 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 多基因遗传病: 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 染色体数目异常: 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 染色体结构异常: 如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3.2 人类遗传病的预防
- 遗传咨询: 对具有遗传病家族史的夫妇进行遗传咨询,评估生育风险。
- 产前诊断: 在怀孕期间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或染色体检查,诊断是否患有遗传病。
- 羊水穿刺: 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和分析。
- 绒毛取样: 抽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和分析。
- B超检查: 通过B超观察胎儿的形态结构。
- 基因治疗: 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细胞,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还在研究阶段)
3.3 遗传系谱图分析
- 判断显隐性:
-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 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 伴X隐性: 女患父必患,男患母必携。
- 伴X显性: 男患母必患,女患父必患。
- 伴Y: 只传男不传女。
- 常染色体: 男女患病概率基本相同。
- 计算患病概率: 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断个体基因型,计算后代患病概率。
四、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4.1 基因突变
- 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可逆性。
- 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根本来源,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 诱发因素: 物理因素(如辐射)、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生物因素(如病毒)。
4.2 基因重组
- 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 类型:
- 自由组合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交叉互换型: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
- 意义: 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生物性状多样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