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1. 减数分裂
1.1 减数第一次分裂(MI)
1.1.1 前期I (Prophase I)
- 染色体行为:
- 染色体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重要来源
- 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 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 遗传意义: 同源染色体联会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1.1.2 中期I (Metaphase I)
- 染色体行为: 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纺锤体中央(赤道板上)
- 重要特征: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区别于有丝分裂。
1.1.3 后期I (Anaphase I)
- 染色体行为: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遗传意义: 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1.1.4 末期I (Telophase I)
-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建(不同物种情况不同,有些物种不重建)。
- 结果: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次级性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原来细胞一半数量的染色体,但每条染色体仍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1.2 减数第二次分裂(MII)
1.2.1 前期II (Prophase II)
-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逐渐凝缩;核膜、核仁再次消失。
- 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1.2.2 中期II (Metaphase II)
-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中央(赤道板上)。
- 重要特征: 染色体排列方式与有丝分裂中期相似,但染色体数量减半。
1.2.3 后期II (Anaphase II)
- 染色体行为: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结果: 染色单体分离后成为染色体。
1.2.4 末期II (Telophase II)
- 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建。
- 结果: 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精细胞或卵细胞),每个子细胞含有单倍体的染色体。
1.3 减数分裂的意义
- 维持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使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同。
- 产生配子: 减数分裂是产生配子的方式。
- 基因重组: 增加生物多样性,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2. 受精作用
2.1 概念
2.2 过程
- 精子穿透卵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
- 精子与卵细胞膜融合。
- 卵细胞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
- 精子和卵细胞的核融合形成受精卵。
2.3 意义
- 物种延续: 使生物的性状得以遗传和延续。
- 恢复二倍体: 使染色体恢复到二倍体水平。
- 引发卵细胞的激活: 促进卵细胞的进一步发育。
- 基因重组: 使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3. 遗传的细胞基础总结
- 有丝分裂: 维持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 减数分裂: 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为受精作用准备条件。
- 受精作用: 恢复染色体数目,使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二、孟德尔遗传定律
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 易于区分的性状: 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例如:高茎/矮茎,圆粒/皱粒。
- 自花传粉、闭花授粉: 易于进行人工杂交,控制亲本。
- 性状稳定: 便于观察和分析。
1.2 实验过程
- 亲本选择: 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作为亲本。
- 人工杂交: 将一个亲本的花粉传给另一个亲本的柱头。
- F1观察: 观察F1的性状。
- F1自交: 让F1自交产生F2。
- F2观察和统计: 观察F2的性状分离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 F1表现型一致: 只表现显性性状。
- F2出现性状分离: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 3:1
2. 基因的分离定律
2.1 内容
-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2 本质
-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3 适用范围
2.4 验证方法
- 测交实验: 将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杂交,若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则说明基因分离定律成立。
3.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1 内容
- 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每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2 本质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3 适用范围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 独立遗传的基因
- 真核生物
-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 细胞核基因遗传
3.4 验证方法
- 双显性个体测交: 将F1(双杂合子)与双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则说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成立。
- 自交: F1自交,若F2出现9:3:3:1分离比,则说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成立。
4.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
- 动植物育种: 选育优良品种。
- 遗传病的预测和预防: 了解遗传病的传递规律,进行遗传咨询。
- 医学研究: 寻找致病基因。
三、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验证
- 萨顿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并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 连锁互换定律: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总是连锁在一起,有时会发生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