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总结思维导图》
一、史前时期与早期国家
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1. 远古人类
- 元谋人: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云南省元谋县
- 北京人:保留完整猿人特征,懂得使用和制造工具,学会使用天然火,北京周口店
- 山顶洞人:掌握磨制技术,懂得人工取火,开始氏族公社生活,北京周口店
1.2. 氏族社会
- 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血缘关系,群居生活
-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畜牧业,磨制石器,定居生活,氏族公社
- 半坡遗址:粟、蔬菜,彩陶,陕西西安
- 河姆渡遗址:水稻,干栏式房屋,黑陶,浙江余姚
2. 夏商周时期
2.1. 夏朝
-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 灭亡:桀暴政,被商汤所灭
2.2. 商朝
- 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 迁都:盘庚迁殷
- 统治:青铜器,甲骨文
- 灭亡:纣暴政,牧野之战被周武王所灭
2.3. 西周
- 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
- 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对象:功臣、宗室、先代贵族;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但也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 灭亡:厉王暴政,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戎所杀
2.4. 东周
- 春秋时期:
- 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齐桓公: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 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 楚庄王:问鼎中原
-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战国时期:
- 特点: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 商鞅变法:秦国,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作用:使秦国富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 早期国家的社会经济
3.1. 农业和手工业
-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工具
- 青铜器:司母戊鼎,礼器,象征权力
- 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占卜,中国汉字的雏形
3.2. 思想文化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仁”,提倡“以德治国”,主张“有教无类”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秦朝
1.1. 统一
- 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 措施:
- 称皇帝,实行皇帝制度
- 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
- 地方:郡县制
- 文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 思想: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军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2. 灭亡
- 暴政:徭役沉重,刑法严苛
-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 灭亡:秦二世而亡
2. 西汉
2.1. 建立与发展
-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
- 休养生息:汉初,减轻农民负担
- 文景之治: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 汉武帝:
-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势力)
- 经济: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军事: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
2.2. 社会经济
-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铁犁牛耕
- 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通往欧洲;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 东汉
3.1. 建立与发展
- 建立:公元25年,刘秀建立,定都洛阳
- 光武中兴: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3.2. 衰落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黄巾起义:张角领导,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 三国两晋南北朝
1.1. 三国
- 形成:曹魏(曹丕,洛阳)、蜀汉(刘备,成都)、东吴(孙权,建业)
-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统一北方
-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 统一: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短暂统一
1.2. 两晋
- 西晋:短暂统一,八王之乱
- 东晋:司马睿建立,定都建康(南京),偏安江南
1.3. 南北朝
- 对峙: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方(宋、齐、梁、陈)
-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
2. 隋朝
2.1. 统一
- 统一: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统一全国
2.2. 措施
- 政治: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 经济:兴修水利(开凿大运河)
- 军事:防御突厥
- 科举制: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
2.3. 灭亡
- 暴政:徭役沉重,滥用民力(大运河修建)
- 隋炀帝:暴政,激发农民起义
- 灭亡:隋朝二世而亡
四、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唐朝
1.1. 建立与发展
- 建立: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贞观之治:唐太宗,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 开元盛世:唐玄宗,政治经济文化达到鼎盛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2. 对外交流
- 玄奘西游:前往天竺(印度)取经,促进文化交流
- 鉴真东渡:前往日本传播文化
- 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3. 经济文化
- 农业:曲辕犁,筒车
- 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唐三彩)
- 诗歌:李白、杜甫、白居易
2. 五代十国
2.1. 形成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中原地区)
- 十国: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地方割据政权)
3. 辽宋夏金元
3.1. 北宋
- 建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 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
- 澶渊之盟:宋辽议和,维持和平,但宋朝向辽朝进贡
- 王安石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内容: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3.2. 辽
- 契丹族建立,先后改国号为辽和契丹
- 与北宋并立
3.3. 西夏
- 党项族建立
- 与北宋并立
3.4. 金
- 女真族建立,灭辽,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
3.5. 南宋
- 赵构建立,定都临安(杭州)
- 岳飞抗金:精忠报国
- 宋金和议:宋朝向金朝称臣纳贡
3.6. 元朝
- 建立: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统一全国
- 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社会经济:大都,泉州,海外贸易发达
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 明朝
1.1. 建立与发展
- 建立: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 强化皇权:废丞相,设内阁,设立锦衣卫
- 迁都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
- 郑和下西洋: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促进文化交流
1.2. 社会危机
- 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
- 宦官专权:魏忠贤
- 农民起义:李自成
2. 清朝
2.1. 建立与巩固
- 建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
- 巩固:
- 平定三藩之乱
- 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设台湾府)
- 抗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 推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 册封达赖和班禅
2.3. 经济文化
- 农业:高产作物(玉米、甘薯),人口增长
- 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青花瓷、珐琅彩)
- 文学:曹雪芹《红楼梦》
-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