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一、生命的世界

1. 生命的特征

  • 定义: 具有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基本特征。
  • 特征详解: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动物: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
    • 生物能进行呼吸: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排泄途径多种多样。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应激性,适应环境。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生长使体积增大,繁殖产生新个体。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保持相似性,变异产生多样性。
    • 生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 概念: 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 组成:
    • 大气圈的底部: 包括对流层和部分平流层。
    • 水圈的大部分: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
    • 岩石圈的表面: 包括土壤和浅层岩石。
  • 意义: 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和营养物质。

3.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 目的: 了解特定区域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 方法步骤:
    •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
    • 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范围、路线、方法、人员分工等。
    • 进行调查和记录。
    • 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 得出结论。
  • 注意事项:
    • 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 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 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细胞的观察

  • 显微镜的使用:
    • 取镜和安放: 握镜臂,托镜座,轻放于实验台上。
    • 对光: 转动转换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择合适的光圈;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明亮。
    • 放置玻片标本: 将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标本对准通光孔中央。
    • 观察: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然后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视野中出现物像;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 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 擦: 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 滴: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 撕/取: 取少量材料(如洋葱表皮)。
    • 展: 将材料平铺在水滴中。
    • 盖: 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慢放平。
    • 染: 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2.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 植物细胞:
    • 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细胞。
    •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细胞质: 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仅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中)。
    • 液泡: 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各种物质。
  • 动物细胞:
    •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细胞质: 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 区别: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3.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 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 意义: 使细胞数量增多。
  • 细胞生长: 细胞体积增大的过程。
    • 意义: 使细胞体积增大。
  • 细胞分化: 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 意义: 形成不同的组织。

4. 组织、器官、系统和人体

  •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 动物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 植物组织: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 植物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动物器官: 心脏、肺、胃、肝脏等。
  • 系统: 由能够共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 人体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 人体: 由多个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定义: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
    • 公式: 二氧化碳 + 水 --(光能/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能量) + 氧气
    • 意义: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 呼吸作用:
    • 定义: 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
    • 公式: 有机物 + 氧气 --(线粒体)-->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 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 人体的营养

  •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 消化系统的组成:
    •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
  • 消化和吸收:
    • 口腔: 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淀粉。
    • 胃: 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 小肠: 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各种消化液在此将食物彻底分解。
  • 营养物质的运输: 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3. 人体的呼吸

  • 呼吸系统的组成:
    •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气主要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二氧化碳一部分由血红蛋白携带,一部分溶解在血浆中。

4. 人体的血液循环

  • 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 心脏的结构: 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 血管的类型: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 血液循环的途径:
    • 体循环: 左心室 -> 主动脉 -> 各级动脉 -> 毛细血管 -> 各级静脉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肺循环: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5. 人体的排泄

  • 排泄的途径:
    • 肺: 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 皮肤: 排出汗液(水、无机盐、尿素)。
    • 肾脏: 形成尿液,排出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 尿的形成:
    •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将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将原尿中的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

6. 神经系统的调节

  •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脊髓、神经。
  • 神经元的结构: 细胞体、树突、轴突。
  • 反射: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 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

7. 激素的调节

  •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等。
  • 激素: 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 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 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发育。
    •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胰岛素: 调节血糖浓度。
    •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性成熟,维持第二性征。

四、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染色体: 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
  • DNA: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片段。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 生物的遗传现象

  •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 显性性状: 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 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 基因的传递: 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

3. 生物的变异现象

  • 变异: 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 变异的类型:
    • 可遗传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 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 变异的意义: 使生物具有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五、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1. 生物进化的历程

  • 化石: 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 进化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 生物的多样性

  • 生物种类多样性: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 基因多样性: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
  • 生态系统多样性: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六、生物与环境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影响因素:
    • 生物因素: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竞争、合作)。
    • 非生物因素: 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生物影响环境的方式:
    •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成分,防止水土流失。
    • 动物: 通过活动影响土壤肥力,传播种子。
    • 微生物: 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3.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 生物成分: 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4.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食物网: 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网络。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传递,传递效率约为10%-20%。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有限。
  •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 生物种类和数量: 种类越多,数量越多,稳定性越高。
    • 环境条件: 稳定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 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