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一、 经济成长历程
1. 工业革命
1.1. 背景
1.1.1. 政治前提:
1.1.2. 经济基础:
-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积累了原始资本。
- 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 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和实践经验。
-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刺激了生产的需求。
1.1.3. 科技因素:
-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等理论的建立,为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
1.2. 进程
1.2.1.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 动力革命: 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的面貌。
1.2.2.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
- 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发展。
- 化学工业的发展: 合成染料、炸药等产品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钢铁工业的进步: 新的炼钢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钢铁的产量和质量。
- 通讯技术的突破: 电报、电话的发明,促进了信息传递。
1.3. 影响
1.3.1. 生产力方面:
1.3.2. 生产组织方面:
- 工厂制度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 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组织。
1.3.3. 阶级结构方面:
-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
-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1.3.4. 城市化方面:
1.3.5. 社会生活方面: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 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1.3.6. 世界格局方面: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紧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 罗斯福新政
2.1. 背景
2.1.1. 经济大危机:
- 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 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2.2. 内容
2.2.1. 整顿银行:
2.2.2. 复兴工业:
-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行业行为准则,防止盲目竞争。
2.2.3. 调整农业:
- 通过《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
2.2.4. 推行“以工代赈”:
2.2.5.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3. 特点
2.4. 影响
2.4.1. 经济方面:
-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 没有完全消除危机,美国经济仍然不稳定。
2.4.2. 政治方面:
- 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 缓和了社会矛盾。
- 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1. 国家干预加强
3.1.1. 原因:
-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 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 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
3.1.2. 表现:
-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方面的开支。
- 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
- 建立“福利国家”。
3.2. 福利国家的出现
3.2.1. 目的:
3.2.2. 特点:
3.2.3. 影响:
- 积极:提高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
- 消极: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降低了劳动积极性。
3.3. 第三次科技革命
3.3.1. 背景:
- 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 社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增长。
3.3.2. 核心技术:
-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 原子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 空间技术的突破。
- 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
3.3.3. 影响:
-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4.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4.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1.1. 背景:
4.1.2. 内容:
- 实行余粮收集制。
- 推行工业国有化。
- 取消自由贸易。
-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1.3. 影响:
-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
-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4.2. 新经济政策
4.2.1. 背景:
4.2.2. 内容: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允许私有企业发展。
- 实行自由贸易。
- 实行按劳分配。
4.2.3. 影响:
4.3. 斯大林模式
4.3.1. 背景:
4.3.2. 特点: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农业集体化。
4.3.3. 评价:
- 积极: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消极: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僵化了经济体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1. 计划经济体制
5.1.1. 建立:
5.1.2. 作用:
5.1.3. 弊端:
- 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2. 改革开放
5.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2.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2.3. 对外开放:
5.2.4.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3. 影响
-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增强了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
-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 表现
1.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1.2. 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1.3. 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
2. 原因
2.1. 科学技术的进步
2.2. 交通运输方式的革新
2.3. 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3. 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1.2. 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1.3.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2. 消极影响
3.2.1. 扩大了南北差距
3.2.2. 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3.2.3. 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4. 应对
-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
- 维护公平贸易,缩小贫富差距。
-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