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的加减法思维导购图》
一、加法:从具象到抽象,步步为营
1.1 具象操作:实物摆放与计数
- 目标: 建立加法的最初概念,理解“合并”的含义。
- 方法:
- 实物操作: 使用积木、糖果、手指等实物,让孩子亲自操作,例如“3个积木 + 2个积木 = 5个积木”。
- 图像表示: 将实物操作转化为图像,例如画出3个苹果,再画出2个苹果,然后数一数总共有几个苹果。
- 关键词: “一共”、“总共”、“加起来”。
- 练习重点:
- 1 + 1 = ?, 2 + 1 = ?, 3 + 1 = ? ...
- 1 + 2 = ?, 1 + 3 = ?, 1 + 4 = ? ...
- 逐步增加难度,但始终围绕实物操作和图像辅助。
- 注意事项: 强调一一对应,避免跳跃式计数。鼓励孩子表达操作过程。
1.2 半具象操作:数轴辅助
- 目标: 将加法与数轴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加法是数轴上的“向右移动”。
- 方法:
- 数轴认识: 引导孩子认识数轴,理解数轴上的数字顺序和间隔。
- 数轴跳跃: 将加法运算转化为数轴上的跳跃,例如“3 + 2”表示从数轴上的3开始,向右跳跃2格,到达5。
- 图像结合: 将数轴跳跃与实物图像结合,例如先画3个苹果,再在数轴上从3跳跃2格。
- 关键词: “向右”、“前进”、“增加”。
- 练习重点:
- 在数轴上练习1-10的加法,例如从2开始加3,从4开始加2。
- 用数轴解决简单的加法应用题,例如“小明有3颗糖,妈妈又给了他2颗,他现在有几颗糖?”
- 注意事项: 确保孩子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熟练地在数轴上进行跳跃。
1.3 抽象思维:凑十法与拆数法
- 目标: 掌握凑十法和拆数法,提高加法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 方法:
- 凑十法: 将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分解,与另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剩余部分。例如:8 + 5 = 8 + (2 + 3) = (8 + 2) + 3 = 10 + 3 = 13 (此处并非10以内,但凑十法的原理类似,比如 6+4=10,是练习凑十的基础)
- 拆数法: 将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分别与另一个加数相加。 例如:5 + 4 = (2+3) + 4 = 2+(3+4)= 2+7 = 9
- 口诀记忆: 配合口诀记忆,例如“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看到5想到5”。
- 反复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孩子熟练掌握凑十法和拆数法。
- 练习重点:
- 针对8+2,7+3,6+4,5+5等凑十算式进行强化练习。
- 练习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例如将5分解成1+4,2+3。
- 练习运用凑十法和拆数法解决简单的加法问题。
- 注意事项: 强调凑十法和拆数法的原理,避免死记硬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
二、减法:逆向思维的建立
2.1 具象操作:移除与剩余
- 目标: 建立减法的最初概念,理解“拿走”、“减少”的含义。
- 方法:
- 实物操作: 使用积木、糖果、手指等实物,让孩子亲自操作,例如“5个积木 - 2个积木 = 3个积木”。
- 图像表示: 将实物操作转化为图像,例如画出5个苹果,划掉2个苹果,然后数一数还剩下几个苹果。
- 关键词: “剩下”、“还剩”、“拿走”。
- 练习重点:
- 5 - 1 = ?, 4 - 1 = ?, 3 - 1 = ? ...
- 5 - 2 = ?, 5 - 3 = ?, 5 - 4 = ? ...
- 逐步增加难度,但始终围绕实物操作和图像辅助。
- 注意事项: 强调一一对应,避免跳跃式计数。鼓励孩子表达操作过程。
2.2 半具象操作:数轴辅助
- 目标: 将减法与数轴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减法是数轴上的“向左移动”。
- 方法:
- 数轴认识: 复习数轴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 数轴跳跃: 将减法运算转化为数轴上的跳跃,例如“5 - 2”表示从数轴上的5开始,向左跳跃2格,到达3。
- 图像结合: 将数轴跳跃与实物图像结合,例如先画5个苹果,再在数轴上从5向左跳跃2格。
- 关键词: “向左”、“后退”、“减少”。
- 练习重点:
- 在数轴上练习1-10的减法,例如从7开始减3,从9开始减2。
- 用数轴解决简单的减法应用题,例如“小明有5颗糖,吃了2颗,他还剩下几颗糖?”
- 注意事项: 确保孩子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熟练地在数轴上进行跳跃。
2.3 抽象思维:倒数与分解
- 目标: 掌握倒数法和分解法,提高减法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 方法:
- 倒数法: 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逆运算,例如“7 - 3 = ?” 可以思考 “几 + 3 = 7?”。
- 分解法: 将被减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先减去其中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 例如:9 - 4 = 9 - (2+2) = (9-2) - 2 = 7 - 2 = 5
- 反复练习: 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孩子熟练掌握倒数法和分解法。
- 练习重点:
- 练习加法和减法的相互转化。
- 练习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例如将4分解成1+3,2+2。
- 练习运用倒数法和分解法解决简单的减法问题。
- 注意事项: 强调倒数法和分解法的原理,避免死记硬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
三、应用与拓展
3.1 图文应用题:理解题意,灵活运用
- 目标: 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 方法:
- 读题理解: 引导孩子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信息。
- 画图辅助: 鼓励孩子画图,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图像。
- 列式计算: 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 检查答案: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 练习重点:
- 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红有2本书,他们一共有几本书?”
- 稍复杂的加减法应用题,例如“小明有5颗糖,吃了2颗,又得到了3颗,他现在有几颗糖?”
- 注意事项: 强调读题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游戏互动: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 目标: 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 方法:
- 扑克牌游戏: 使用扑克牌进行加减法运算,例如抽取两张牌,计算它们的和或差。
- 数学游戏: 玩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例如“数青蛙”、“猜数字”。
- 奖励机制: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 练习重点:
-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水平,选择合适的游戏。
- 在游戏中融入加减法运算。
-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游戏,把握好学习和娱乐的平衡。
3.3 进阶思考: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 目标: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 方法:
- 比较大小: 练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例如“5 > 3”,“2 < 4”。
- 认识“0”: 认识“0”的概念,理解“0”在加减法运算中的意义。
- 初步认识数列: 认识简单的数列,例如“1,2,3,4,5...”
- 练习重点:
- 通过实物操作和图像辅助,让孩子理解大小的概念。
- 讲解“0”的意义,例如“没有”、“什么都没有”。
- 让孩子观察数列的规律,并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 注意事项: 避免过于复杂的内容,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以上思维导购图,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地学习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