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思维导图》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1. 物质的组成

  • 原子构成物质:
    • 原子结构:原子核 (质子 + 中子) + 核外电子
    • 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对于中性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 分子构成物质:
    • 共价分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分子
  • 离子构成物质:
    • 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 性质的决定因素:
    •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3.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与纯净物:
    •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无固定组成和性质。如:空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组成和性质。如:水、氧气、氯化钠等。
  • 纯净物分类: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
      •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 非金属单质:性质差异较大。
      • 稀有气体单质:性质稳定。
    • 化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氯化钠、硫酸等。
      •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氧化铁等。
        •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或碱反应。
      •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
        • 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
      •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强碱:在水中完全电离。
        • 弱碱:在水中部分电离。
      • 盐: 电离时产生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 正盐:酸中的氢离子全部被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取代。
        • 酸式盐: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取代。
        • 碱式盐: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未被完全取代。
        • 复盐:由多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盐。

二、离子反应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
  •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乙醇、二氧化碳等。
  • 注意: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为化合物。
    •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金属单质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
    • 电解质导电需要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 导电是电解质电离产生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的结果。

2. 离子反应

  • 定义: 在溶液中发生的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 生成难溶的物质(沉淀)。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
    • 生成气体。

3. 离子方程式

  • 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水、氧化物、单质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 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即旁观离子)。
    • 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 表示一定物质的量之比的反应。
    • 表示一类反应,即所有相同离子的反应。

4. 离子共存问题

  • 离子不能共存的条件:
    • 生成难溶的物质。
    • 生成气体。
    •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注意有些氧化还原反应条件不满足,可以共存)。
    • 发生络合反应 (高中阶段不涉及)。
  • 判断离子是否共存的方法:
    • 结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判断。
    • 注意隐含条件,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有色离子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 物质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过程。
  • 还原: 物质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的过程。
  •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的化学反应。
  • 特征: 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2. 氧化剂和还原剂

  • 氧化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 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后生成的物质。
  •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后生成的物质。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 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 根据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4.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 双线桥法: 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 单线桥法 (不推荐): 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箭头指向生成物。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 物质的制备: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某些物质。
  • 能量的转化: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 环境保护: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处理污染物。
  • 资源利用: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提取金属。

6. 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 氧化性: 氧化剂得电子能力的大小,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得电子的能力越强,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越弱。
  • 还原性: 还原剂失电子能力的大小,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失电子的能力越强,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越弱。
  • 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依据:
    • 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的还原性较强。
    • 反应条件和产物:同种元素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不同。
    • 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电池中,负极材料的还原性较强。电解池中,阳极放电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较强。
    • 根据反应方程式: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数学必修一第三章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