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思维导图

《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活中的数

一、数的认识

  • 1.1 10以内数的认识
    • 概念:
      • 计数:通过实物、图片、符号等进行计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 基数:表示数量多少,如“3个苹果”。
      • 序数:表示顺序,如“第1个小朋友”。
      • 数的组成:知道每个数由哪些数组成,例如:5由1和4, 2和3组成。
    • 生活应用:
      • 数家里的物品数量(筷子、碗、玩具)。
      • 数楼梯的级数。
      • 排队时的位置(第几个)。
      • 比较水果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
    • 思维拓展:
      •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数(如:3可以用3个小棒,3个圆圈,3个手指表示)。
      • 找找生活中隐藏的数字(门牌号、电话号码的一部分)。
  • 1.2 11-20各数的认识
    • 概念:
      • 十进制: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 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一个数,如:15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
      • 数位:认识个位和十位。
    • 生活应用:
      • 数一盒鸡蛋的数量。
      • 数一摞书的数量。
      • 数班级里的人数。
      • 看钟表上的数字。
    • 思维拓展:
      • 用小棒或计数器表示11-20各数。
      • 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 找出日历上的日期,并读出来。
  • 1.3 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
    • 概念:
      • 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概念,如:5和6是相邻数。
      • 大于、小于、等于号的认识和使用(>、<、=)。
      • 数的大小比较规则:位数相同,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 生活应用:
      • 按顺序排列玩具或书本。
      • 比较身高(谁高,谁矮)。
      • 比较年龄(谁大,谁小)。
      • 比较两堆糖果的数量。
    • 思维拓展:
      • 给数字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
      • 猜数字游戏(范围在20以内)。
      • 用数字卡片比较大小。

二、数的运算

  • 2.1 10以内的加法
    • 概念:
      • 加法的意义:合并两个或多个部分,求总数。
      • 加法算式的认识:加号(+)、等号(=)。
      • 加法交换律的初步认识: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和不变(a+b=b+a,但不用正式介绍这个概念,只需要通过例子让孩子感受)。
    • 生活应用:
      • 计算两堆糖果的总数。
      • 计算两种水果的总数。
      • 计算自己和朋友共有多少支铅笔。
    • 思维拓展:
      • 用小棒或画图的方式计算加法。
      • 编加法应用题。
      • 利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 2.2 10以内的减法
    • 概念:
      • 减法的意义: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部分。
      • 减法算式的认识:减号(-)。
      •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 生活应用:
      • 从一堆糖果中拿走几颗,计算剩余的颗数。
      • 从一堆玩具中送给朋友几个,计算剩余的个数。
      • 计算自己比朋友多多少支铅笔或少多少支铅笔。
    • 思维拓展:
      • 用小棒或画图的方式计算减法。
      • 编减法应用题。
      • 利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2.3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概念:
      • 凑十法:将一个加数分解成两个数,使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
      • 进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生活应用:
      • 计算两盒糖果的总数(其中一盒超过10个)。
      • 计算两种水果的总数(其中一种超过10个)。
      • 实际问题中涉及超过10的数量计算。
    • 思维拓展:
      • 用小棒或画图的方式辅助计算进位加法。
      • 练习凑十法,提高计算速度。
      • 将进位加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 2.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 概念:
      • 破十法:将十几分成十和几,先用十减去减数,再用所得的差加上几。
      • 退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
    • 生活应用:
      • 计算从一堆糖果中拿走一些后,剩余的数量(初始数量超过10个)。
      • 计算两种物品之间的数量差(其中一种超过10个)。
    • 思维拓展:
      • 用小棒或画图的方式辅助计算退位减法。
      • 练习破十法,提高计算速度。
      • 将退位减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简单的几何图形

  • 3.1 认识立体图形

    • 图形:
      •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特征:
      • 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点。
    • 生活应用:
      • 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如:盒子、书本)。
      • 识别生活中的正方体(如:骰子、魔方)。
      • 识别生活中的圆柱(如:罐头、柱子)。
      • 识别生活中的球(如:篮球、足球)。
    • 思维拓展:
      • 用积木搭建不同的立体图形。
      • 找出家中不同形状的物品。
      • 用橡皮泥制作立体图形。
  • 3.2 认识平面图形

    • 图形:
      •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 特征:
      • 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形状和特点。
    • 生活应用:
      • 识别生活中的长方形(如:门、窗户)。
      • 识别生活中的正方形(如:地砖、纸巾)。
      • 识别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屋顶、三角板)。
      • 识别生活中的圆形(如:硬币、钟表)。
    • 思维拓展:
      • 用积木或纸片拼搭不同的平面图形。
      • 找出家中不同形状的物品。
      • 用剪刀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

四、认识钟表

  • 4.1 认识整时和半时
    • 概念:
      • 时针、分针的认识。
      • 整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 半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 生活应用:
      • 知道什么时间起床。
      • 知道什么时间上学。
      • 知道什么时间放学。
      • 知道什么时间睡觉。
    • 思维拓展:
      • 拨动钟表,练习认识不同的整时和半时。
      • 根据生活场景,判断大概的时间。
      • 根据时间安排活动。

五、简单的统计

  • 5.1 分类整理
    • 概念:
      •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 整理分类结果。
    • 生活应用:
      • 整理玩具。
      • 整理书本。
      • 整理衣物。
    • 思维拓展:
      • 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整理分类结果(如:画图、表格)。
  • 5.2 简单的统计表
    • 概念:
      •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 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
    • 生活应用:
      • 统计不同颜色糖果的数量。
      • 统计不同种类水果的数量。
      • 统计班级里男生和女生的人数。
    • 思维拓展:
      • 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解答。
      • 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六、解决问题

  • 6.1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 方法:
      • 理解题意: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描述的情景和问题。
      • 寻找信息:从题目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 选择方法: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加法、减法)。
      • 列式计算: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 检验答案: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 生活应用:
      • 计算买东西需要多少钱。
      • 计算还剩下多少东西。
      • 计算需要多少材料。
    • 思维拓展:
      • 编应用题。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 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经验。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九年级道法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