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思维导图巨详细

《夜雨寄北》思维导图巨详细

一、题目 & 作者

  • 题目: 夜雨寄北
    • 含义: 夜晚在巴蜀(四川)的雨夜,寄给北方的朋友或家人。
    • 暗示: 诗人漂泊羁旅,思念家乡亲友的孤独情感。
  • 作者: 李商隐
    •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 晚唐著名诗人。
    • 擅长七律和七绝。
    • 诗风绮丽,感情缠绵,意境朦胧。
    • 代表作: 《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 政治生涯: 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
    • 诗歌特点: 常用典故,寓意深刻; 语言精美,对仗工整;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二、诗歌内容

  • 首联: (表达思念,设想归期)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君”: 指对方,诗人思念的人,推测为友人或家人。
      • “问”: 暗示对方曾询问归期。
      • “归期”: 返回家乡的日期。
      • “未有期”: 还没有确定的日期,表明诗人归期不定。
      • 语气: 语气低沉,流露出漂泊无定的无奈。
      • 表达: 对对方询问的回答,点明题旨“寄北”。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巴山”: 指巴蜀一带的山区,即诗人所在地。
      • “夜雨”: 深夜的雨,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
      • “涨”: 水位上涨,突出了雨势之大。
      • “秋池”: 秋天的池塘,烘托出萧瑟的气氛。
      • 环境描写: 交代了时间(夜)和地点(巴山),以及环境特点(雨)。
      • 烘托: 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动静结合:“涨”字富有动感,使画面更生动。
  • 颔联: (想象重逢,期盼相聚)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何当”: 什么时候,表示期盼的语气。
      • “共”: 一起,共同。
      • “剪”: 修剪,剪短。
      • “西窗烛”: 西窗下的蜡烛,指夜晚相聚的情景。
      • 典故: 用典,化用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表达了思念之情。
      • 画面感: 想象与友人或家人在西窗下剪烛夜谈的情景,温馨而美好。
      • 表达: 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友相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愿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却话”: 回头再说,追忆往事。
      • “巴山夜雨”: 指现在正在经历的巴山夜雨,与首联呼应。
      • “时”: 的时候,指将来回忆往事的时候。
      • “却话巴山夜雨时”与“巴山夜雨涨秋池”照应,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和未来之景联系起来。
      • 想象: 想象将来相聚时,一起回忆现在巴山夜雨的情景,情趣盎然。
      • 表达: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以及对现在困境的无奈。
      • 思念之情: 通过想象未来重逢时的场景,反衬出诗人此刻对亲友的深切思念。
  • 颈联: (无)
  • 尾联: (无)

三、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 首联写实,颔联写虚,虚实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情景交融: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更富于感情色彩。
    • 例如:巴山夜雨不仅是环境描写,更是诗人愁绪的象征。
  • 语言精炼: 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感情。
    • 例如:“君问归期未有期”,短短七个字,就概括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处境和对家乡的思念。
  • 想象丰富: 通过想象未来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 对比衬托: 用未来相聚的欢乐反衬现在漂泊的孤独,突出了思念之情。
  • 用典含蓄: 使用典故,使诗歌更富于文化底蕴。
  • 以乐景写哀情: 想象未来重逢的快乐,反而更突出了现在孤寂的哀愁。

四、主题思想

  • 表达了诗人身处巴山,在秋雨连绵的夜晚,对远方亲友或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 也表达了诗人漂泊羁旅,归期难定的孤独和无奈。
  • 更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友相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期盼。

五、重要词语解释

  • 君: 你,指诗人思念的人。
  • 归期: 返回家乡的日期。
  • 巴山: 巴蜀一带的山区,指诗人所在地。
  • 秋池: 秋天的池塘。
  • 何当: 什么时候。
  • 共: 一起。
  • 剪西窗烛: 剪西窗下的蜡烛,指夜晚相聚的情景。
  • 却话: 回头再说,追忆往事。

六、 中心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修辞手法 (简要)

  • 设问: 君问归期未有期
  • 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烘托: 巴山夜雨涨秋池烘托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八、 影响与评价

  • 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成为千古名篇。
  • 被广泛传诵,深受读者喜爱。
  • 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特点。
  • 诗歌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祖孙三代中国年四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