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初一下册思维导图》
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 种子植物的生殖
1.1 传粉
1.1.1 传粉的定义:
花粉从雄蕊的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1.1.2 传粉的方式:
- 自花传粉: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 异花传粉:花粉借助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1.3 异花传粉的类型:
- 风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特点:花小,颜色不鲜艳,无香味,花粉量大,柱头有粘液)。
- 虫媒花:依靠昆虫传粉的花(特点:花大,颜色鲜艳,有香味或蜜腺)。
1.2 受精
1.2.1 受精的定义: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1.2.2 受精的场所:
胚珠。
1.2.3 双受精:
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胚乳。
1.3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1.3.1 果实的形成:
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果皮。
1.3.2 种子的结构:
- 种皮:保护作用。
- 胚:种子的主要部分,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
- 胚乳:储存营养物质(有些种子没有胚乳,营养储存在子叶中)。
1.4 种子萌发的条件
1.4.1 外部条件:
- 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 一定的水分:种子萌发需要吸收足够的水分。
- 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1.4.2 内部条件:
- 完整的、有活力的胚:胚是种子萌发的基础。
- 足够的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1 无性生殖
2.1.1 分裂生殖:
单细胞生物(如细菌、草履虫)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
2.1.2 出芽生殖:
亲本个体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最后与亲本分离,形成新的个体(如水螅)。
2.1.3 孢子生殖:
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生殖(如霉菌)。
2.1.4 营养生殖:
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生殖(如扦插、嫁接、压条)。
2.2 有性生殖
2.2.1 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2.2.2 发育:
- 变态发育:昆虫、两栖动物等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显著变化的阶段(幼虫和成虫差异很大)。
-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蝴蝶、蜜蜂)。
-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
-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如蝼蛄)。
2.2.3 哺乳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 哺乳:幼仔出生后,靠母乳喂养。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1 基因: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1.2 DNA:
基因的主要组成成分,呈双螺旋结构。
1.3 染色体:
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位于细胞核内。
1.4 基因、DNA、染色体和细胞核的关系:
基因位于DNA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2. 基因的传递
2.1 遗传:
亲代将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2.2 变异:
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2.3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 显性性状:在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 隐性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出来,但在某些子代中又重新出现的性状。
2.4 基因型和表现型:
- 基因型:生物个体所具有的基因组合。
-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3. 变异的类型
3.1 可遗传的变异:
由基因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3.2 不可遗传的变异:
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4. 遗传的应用
4.1 杂交育种:
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选育出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4.2 转基因技术:
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和生物因素(其他生物)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通过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来适应环境。
1.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环境,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蚯蚓的活动改良土壤。
2. 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成分:
-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3 食物链和食物网
2.3.1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3.2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2.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4.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关系:
生物种类越多,数量越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3. 保护生物多样性
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3.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生态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生态服务。
- 经济价值:提供食物、药物、能源等。
- 科学价值:为科学研究提供材料和信息。
- 文化价值:丰富人类的文化生活。
3.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禁止乱捕滥杀。
- 减少污染。
- 保护生态环境。
- 加强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