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初二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1 植物的生殖

1.1.1 无性生殖

1.1.1.1 定义: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后代。
1.1.1.2 优点: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1.1.1.3 常见方式:
1.1.1.3.1 扦插:选取植物的茎、叶、根等插入土壤,使其生根发芽。
1.1.1.3.2 嫁接: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其生长在一起。
1.1.1.3.3 压条:将植物的枝条压入土中,使其生根后与母株分离。
1.1.1.3.4 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培养成完整植株。

1.1.2 有性生殖

1.1.2.1 定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1.1.2.2 过程:
1.1.2.2.1 花的结构:

####### 1.1.2.2.1.1 花托:支撑花的其他结构。 ####### 1.1.2.2.1.2 花萼:保护花蕾。 ####### 1.1.2.2.1.3 花瓣:吸引昆虫传粉。 ####### 1.1.2.2.1.4 雄蕊:产生花粉(含精子)。包括花药和花丝。 ####### 1.1.2.2.1.5 雌蕊:产生卵细胞。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

1.1.2.2.2 传粉:花粉从雄蕊的花药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1.1.2.2.2.1 自花传粉: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 1.1.2.2.2.2 异花传粉:花粉传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1.2.2.3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1.1.2.2.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1.1.2.2.4.1 子房:发育成果实。 ####### 1.1.2.2.4.2 胚珠:发育成种子。 ####### 1.1.2.2.4.3 受精卵:发育成胚。 ####### 1.1.2.2.4.4 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1.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2.1 无性生殖

1.2.1.1 方式: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再生等。
1.2.1.2 例子:水螅的出芽生殖,涡虫的分裂生殖,海星的再生。

1.2.2 有性生殖

1.2.2.1 受精方式:
1.2.2.1.1 体内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雌性动物体内结合。
1.2.2.1.2 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雌性动物体外结合。
1.2.2.2 发育方式:
1.2.2.2.1 卵生:受精卵在体外孵化。
1.2.2.2.2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并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
1.2.2.3 发育过程:
1.2.2.3.1 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1.2.2.3.2 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2.1 遗传的物质基础

2.1.1 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2.1.1.1 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1.1.2 DNA: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1.1.3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决定生物的性状。

2.1.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2.1.2.1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2.1.2.2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2.1.2.3 显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2.1.2.4 隐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被显性性状掩盖的性状。

2.2 遗传的规律

2.2.1 基因的传递:

2.2.1.1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传递。
2.2.1.2 基因分离定律: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2.2.2 人的性别遗传:

2.2.2.1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2.2.2.1.1 女性:XX
2.2.2.1.2 男性:XY
2.2.2.2 性别遗传图解:能够表示父母双方染色体的组合,从而预测后代性别的概率。

2.3 变异

2.3.1 变异的类型:

2.3.1.1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2.3.1.2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3.2 变异的来源:

2.3.2.1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2.3.2.2 基因重组:在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3.2.3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

2.3.3 变异的意义:

2.3.3.1 适应环境: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3.3.2 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

三、生物与环境

3.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1.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1.1.1 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3.1.1.2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3.1.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1.2.1 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3.1.2.2 例子: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

3.2 生态系统

3.2.1 生态系统的组成:

3.2.1.1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2.1.2 生物成分:
3.2.1.2.1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2.1.2.2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2.1.2.3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废物。

3.2.2 食物链和食物网:

3.2.2.1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3.2.2.2 食物网: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
3.2.2.3 能量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

3.2.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2.3.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3.2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3.2.3.3 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3.3 保护生物多样性

3.3.1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3.3.1.1 物种多样性: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3.3.1.2 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内基因的变异程度。
3.3.1.3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3.3.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3.2.1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栖息地。
3.3.2.2 迁地保护: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
3.3.2.3 建立种质库:保存生物的遗传资源。
3.3.2.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百家争鸣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