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生物思维导图》

I.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 A. 开花结果之谜

      1. 花的结构和功能

        • a. 主要结构:花蕊(雄蕊、雌蕊)
        • i. 雄蕊:花药(产生花粉)、花丝
        • ii.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含有胚珠)
        • b. 辅助结构:花萼、花瓣
        • c. 花的功能:传粉、受精
        • d. 花的类型:单性花、两性花;完全花、不完全花
      1. 传粉与受精

        • a.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柱头上的过程
        • i. 方式: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 ii. 媒介:昆虫(虫媒花)、风(风媒花)、水、动物
        • b.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发生在胚珠内)
        • i. 双受精: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与极核结合)
      1.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a. 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
        • i.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 ii. 胚珠发育成种子
        • iii. 受精卵发育成胚
        • iv. 果实的类型:肉果、干果;单果、聚合果、复果
        • b. 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
        • i. 结构: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 ii. 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 B. 人的生殖与发育

      1. 人的生殖

        • a.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i.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
        • ii.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产生卵细胞)、输卵管、子宫、阴道
        • b.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
      1. 胚胎的发育与营养

        • a. 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开始分裂发育,形成胚胎
        • b. 胚胎的营养:
        • i. 早期:利用卵黄
        • ii. 后期: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废物
      1. 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 a. 形态发育:身高突增,体重增加
        • b. 生理功能: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官以外的其他性别特征,如男性的胡须、喉结,女性的乳房发育等)
        • c. 心理发育: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较大

II.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A. 奇妙的遗传

      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a. 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 b.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 c.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a. 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亲代将染色体(包含基因)传递给子代。
        • b.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性染色体决定性别(XX为女性,XY为男性)。
        • c. 人类的遗传病:某些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通过遗传咨询进行预防。
  • B. 遗传的变异

      1. 基因的突变

        • a.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 b.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率性、多害少利性
      1. 生物的变异

        • a.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
        • b.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 变异的意义

        • a. 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 b. 人工选择的基础:人们可以利用变异的个体进行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

III. 生物与环境

  • A.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a.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 b. 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影响生物的生存。
      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a. 生物影响环境: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蚯蚓的活动改良土壤。
        • b.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 B.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组成

        • a. 生物成分:
        • i. 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ii.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 iii.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 b.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1.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a.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b.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
        • c. 能量流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有限。
        • b.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IV. 生物的进化

  • A.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1. 生命的起源

        • a. 非生命物质: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
        • b. 原始大气:原始大气中含有甲烷、氨气、水蒸气等,没有氧气。
        • c. 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大气环境,验证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可能性。
      1. 生物进化的证据

        • a. 化石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可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 b. 比较解剖学证据:不同生物的同源器官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祖先。
        • c. 胚胎学证据:不同生物的胚胎发育过程相似,也支持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 B. 生物进化的历程

      1. 进化的趋势

        • a. 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复杂化。
        • b. 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渐完善。
        • c. 由水生到陆生:生物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1. 自然选择学说

        • a. 过度繁殖: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后代数量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
        • b. 生存斗争: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竞争,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和与环境的斗争。
        • c. 遗传和变异: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使后代存在差异。
        • d. 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 C.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a. 遗传多样性: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
        • b.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
        • c.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性。
      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 a. 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
        • b. 提供资源: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等重要资源。
        • c. 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
        • b. 立法保护: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生物多样性。
        • c.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 d. 迁地保护:将濒危物种迁到动物园或植物园进行保护。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思维导图第一单元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