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一级分支:单元主题 & 整体感知
- 单元主题: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与成长,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
- 核心素养: 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
- 单元内容概要:
- 课文:《观潮》、《走月亮》、《秋天的雨》、《古诗词三首》
- 习作:写景作文
- 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指导
- 学习目标:
-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 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 积累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 能够写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写景作文。
一级分支:课文精讲 - 《观潮》
- 课文类型: 描写性散文
- 重点字词: 笼罩、照耀、屹立、鼎沸、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余波、依旧
- 主要内容: 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人们观潮时的激动心情。
- 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介绍观潮的时间、地点和观潮的人群。
- 第二部分(4-8自然段):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包括潮来前、潮来时、潮水过后三个阶段的景象。
- 第三部分(9自然段):描写了人们观潮后的感受。
- 重点段落分析:
- 描写潮来前的景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雷声,好像闷雷滚动,大地颤动起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来前的声势。
- 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霎时,潮头奔腾而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巨响”,突出了潮水的气势磅礴。
- 描写潮水过后的景象:用“风号浪吼”和“余波”来突出潮水的威力,以及潮水退去后的景象。
- 表达方法:
-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水过后的不同景象。
-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听觉、视觉),使读者身临其境。
-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级分支:课文精讲 - 《走月亮》
- 课文类型: 抒情散文
- 重点字词: 农历、潮湿、舒畅、竹竿、火把、漫步、柔和
- 主要内容: 描写了作者和母亲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表达了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 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描写了傍晚时分的景色,以及作者和母亲准备走月亮的情景。
- 第二部分(4-7自然段):描写了月光下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 第三部分(8-9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和母亲走在田埂上的情景,表达了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 重点段落分析:
- 描写月光下的景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光洒在田野上,像一层银色的轻纱”,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
- 描写作者的感受:通过“我心里也亮堂堂的,暖洋洋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 表达方法:
-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下的景色。
-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
-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月光下的美好。
-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一级分支:课文精讲 - 《秋天的雨》
- 课文类型: 抒情散文
- 重点字词: 缤纷、凉爽、清香、丰收、歌吟、绽放、辽阔
- 主要内容: 描写了秋天的雨的特点和作用,以及秋天带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 结构梳理:
-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秋天的雨的特点。
- 第二部分(3-7自然段):分写秋天的雨带来的景象和作用。
- 第三部分(8自然段):总结秋天的美好。
- 重点段落分析:
- 描写秋天的雨的特点:用“一把钥匙”来比喻秋天的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雨的作用。
- 描写秋天的雨带来的景象:用“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稻田”、“黄色的落叶”等色彩词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 表达方法:
-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运用色彩词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级分支:课文精讲 - 《古诗词三首》
- 古诗词: 《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赠刘景文》
- 学习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 《夜宿山寺》:
- 作者:李白
- 主要内容:描写了在山寺中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的赞美之情。
- 重点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主要内容: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
- 重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赠刘景文》:
- 作者:苏轼
- 主要内容:描写了秋末冬初的景色,鼓励刘景文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 重点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级分支:习作
- 习作类型: 写景作文
- 写作要求:
- 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
-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景物的特点。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 写作指导:
- 确定观察对象:可以是一处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一处人文景观。
- 仔细观察:观察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动态等。
- 选取典型事例:选择能够突出景物特点的事例进行描写。
- 运用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表达真情实感: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 范文参考: 《秋天的校园》、《我家的小花园》
一级分支:语文园地
- 字词句运用:
- 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词。
- 学习关联词的运用。
- 学习修改病句。
- 日积月累:
- 积累有关描写自然的词语和句子。
- 背诵古诗词。
- 口语交际:
- 围绕“我爱我家乡”的主题进行交流。
- 培养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 习作指导:
- 对写景作文进行指导,提供写作思路和方法。
一级分支:单元总结与拓展
- 知识梳理: 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字词、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
- 能力提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 情感升华: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感受亲情、友情的可贵。
-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展阅读视野。例如:与自然相关的散文集、描写童年生活的书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