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将相和的思维导图

《五下将相和的思维导图》

一、故事梗概

1. 故事背景

1.1. 战国时期

  • 诸侯争霸,局势动荡
  • 秦国强大,威胁赵国

1.2. 赵国

  • 赵惠文王在位
  • 国家需要贤才,维护稳定

2. 主要人物

2.1. 蔺相如

  • 足智多谋,勇敢机智
  • 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 先为赵王舍人,后官至上卿

2.2. 廉颇

  • 身经百战,功勋卓著
  • 性情耿直,恃才傲物
  • 为赵国大将,保家卫国

2.3. 赵惠文王

  • 赏识贤才,善于用人
  • 以国家安危为重
  • 希望国家强大,百姓安康

2.4. 秦昭王

  • 贪婪狡诈,觊觎和氏璧
  • 专横跋扈,实力强大

3. 故事发展

3.1. 完璧归赵

3.1.1. 起因
  • 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 赵王担心被骗,犹豫不决
3.1.2. 蔺相如出使
  • 主动请缨,携带和氏璧前往秦国
  • 识破秦昭王的阴谋,夺回和氏璧
3.1.3. 归还和氏璧
  • 派人秘密送回和氏璧
  • 巧妙周旋,安全回到赵国

3.2. 渑池之会

3.2.1. 起因
  • 秦昭王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
  • 企图羞辱赵王,占赵国便宜
3.2.2. 蔺相如随行
  • 随赵王前往渑池
  • 与秦王针锋相对,维护赵国尊严
3.2.3. 维护赵国
  • 以性命担保,迫使秦王击缶
  • 廉颇率兵接应,防止秦国突袭

3.3. 负荆请罪

3.3.1. 起因
  • 廉颇不服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
  • 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3.3.2. 蔺相如退让
  • 多次避让廉颇,不与其争执
  • 解释退让原因,以国家利益为重
3.3.3. 廉颇悔悟
  • 被蔺相如的品德感动,深感惭愧
  • 负荆请罪,向蔺相如道歉

4. 故事结局

  • 廉颇与蔺相如和好
  • 二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 秦国不敢轻易入侵赵国

二、人物分析

1. 蔺相如

1.1. 智

  • 足智多谋,善于思考
  • 能识破秦昭王的阴谋
  • 巧妙应对各种危机

1.2. 勇

  • 临危不惧,敢于担当
  • 敢于出使秦国
  • 敢于与秦王据理力争

1.3. 义

  • 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
  • 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 忍辱负重,避免内部冲突

2. 廉颇

2.1. 勇

  • 身经百战,英勇善战
  • 是赵国的军事支柱

2.2. 直

  • 性格耿直,坦率真诚
  • 有功必傲,不善于掩饰

2.3. 忠

  • 忠于国家,保家卫国
  • 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

3. 对比分析

  • 蔺相如:智勇双全,以智取胜,擅长外交
  • 廉颇:骁勇善战,以力取胜,擅长军事
  • 两人性格互补,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三、主题思想

1. 和谐团结的重要性

  • 国家内部和谐团结才能抵御外敌
  • 将相和是国家兴盛的保障

2. 以国家利益为重

  •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 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尊严

3. 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 廉颇知错就改,体现了高尚的品德
  • 勇于承担责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写作特点

1. 语言生动形象

  • 运用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 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2. 情节跌宕起伏

  • 故事充满悬念,引人入胜
  • 情节发展曲折,扣人心弦

3. 人物形象鲜明

  •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 廉颇的耿直豪爽
  • 赵王的犹豫不决
  • 秦王的贪婪狡诈

4. 详略得当

  • 重点描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 突出故事的核心内容

五、现实意义

1. 和谐共处

  • 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顾全大局

  • 教育人们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知错就改

  • 鼓励人们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
  •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4. 民族团结

  • 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 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