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一、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1. 隋朝的建立

  • 统一全国
    • 背景: 南北朝长期分裂,人民渴望统一。
    • 过程: 隋文帝杨坚逐渐掌握政权,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581年)。 灭陈(589年),统一全国。
      • 隋文帝的统治
    • 政治措施:
      • 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 完善科举制:选拔人才,打破门阀垄断。
      • 颁布《开皇律》: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统治。
    • 经济措施:
      • 推行均田制:重新分配土地,抑制兼并。
      • 实行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改善漕运。
    • 影响: 史称“开皇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2. 隋炀帝的统治

  • 大兴土木
    • 修建洛阳:规模宏大,劳民伤财。
    • 开凿大运河
      •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 意义: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 影响: 加重人民负担,激发社会矛盾。
      • 对外战争
    • 多次进攻高句丽:均告失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 影响: 加速隋朝灭亡。

      3. 隋朝的灭亡

  • 原因
    • 隋炀帝暴政,滥用民力。
    • 长年战争,民不聊生。
      • 农民起义:瓦岗寨起义(李密领导)。
      • 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兴盛

1. 唐朝的建立

  • 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618年),定都长安。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2. “贞观之治”

  • 唐太宗的统治
    • 政治
      • 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 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进谏。
      • 完善制度:完善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 经济
      •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 提倡节俭:减少浪费,积累财富。
    • 民族关系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
      • 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促进民族交往。
    • 影响: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3. “开元盛世”

  • 唐玄宗的统治
    • 前期
      • 重用贤臣:如姚崇、宋璟等。
      • 改革吏治: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 发展经济:继续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
    • 后期
      • 宠信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
      • 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荒淫无度。
      • 军事失策:边疆将领拥兵自重。
    • 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但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三、唐朝的衰落与灭亡

1. 安史之乱

  • 原因
    •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 边疆将领拥兵自重。
      • 经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 影响
    • 唐朝由盛转衰。
    •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2. 唐朝后期的统治

  • 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不听中央号令。
    • 宦官专权:宦官把持朝政,干预皇位继承。
    • 农民起义:黄巢起义(代表农民利益,打击地主阶级)。

      3. 唐朝的灭亡

  • 灭亡: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 影响: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科举制度的完善

1. 科举制的创立

  • 创立: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隋炀帝时期正式确立。
    • 目的: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打破门阀垄断。

      2. 科举制的发展

  • 唐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 宋朝:科举制更加完善,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加强了中央集权。

      3. 科举制的评价

  • 积极作用
    • 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门阀垄断。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
    • 促进了社会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消极作用
    •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创新。
    • 导致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 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五、对外交流与文化发展

1. 对外交流

  • 对外交往频繁: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吸引各国使者、商人、留学生前来交流。
    • 丝绸之路
      • 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
      •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到达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等地。
    • 重要人物
      • 玄奘西行:前往印度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 鉴真东渡:前往日本传播佛教和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2. 文化发展

  • 文学:唐诗达到鼎盛,出现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
    • 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成就辉煌。
    • 科技: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对文化传播起重要作用。

六、民族交往与融合

1. 唐朝的民族政策

  • 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
    • 册封制度: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 和亲政策: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亲,促进民族交往。

      2. 民族交往与融合

  • 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 民族英雄: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七、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过隋末战乱,唐朝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 工具改进:曲辕犁等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水利工程: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2. 手工业

  • 丝织业:丝织品质量高,种类多。
    • 陶瓷业:唐三彩等陶瓷制品精美,畅销国内外。

      3. 商业

  •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 对外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
    • 市场管理: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维护商业秩序。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3位数乘2位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