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思维导图七年级上册》
一、生命科学
- 1. 生物的特征
- 定义: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 基本特征:
- (1) 生命需要营养:
- 自养生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
- 异养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如:动物、真菌)
-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 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如: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
- 有些生物不需要氧气也能进行呼吸 (如:酵母菌的发酵)
-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动物:通过排泄系统排出。
- 植物:通过气孔、叶柄等排出。
-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敏感性:对刺激的反应能力。 (如:含羞草的触碰反应,植物的向光性)
-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生长:体积增大,质量增加。
- 繁殖:产生新的个体。 (如:动物的产卵,植物的种子繁殖)
- (6) 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遗传:后代与亲代相似。
- 变异: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 (7) 除了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1) 生命需要营养:
- 2.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细胞学说要点:
-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2) 细胞能产生细胞。
-
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 结构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无 有 细胞膜 有 有 细胞质 有 有 细胞核 有 有 叶绿体 无 有 液泡 有/小 有/大 - 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
-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细胞质: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含有叶绿体(植物细胞)。
-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液泡: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 细胞学说要点:
- 3.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 生物圈的范围:
-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
-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 生态系统:
- 定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 组成:
-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种类: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联系。 (生产者 -> 消费者)
-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网络。
-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 影响因素: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 生物多样性:
- 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的总称。
- 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建立基因库等。
- 生物圈的范围:
二、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太阳、行星、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
-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原因:
- 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够吸引足够的大气。
- 地球内部存在原始海洋,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
- 2.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差异。
- 地球的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25天(一个回归年)。
- 意义:产生了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 (23°26')
- 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原因。
- 地球的自转:
-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 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4. 地图
-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 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 比例尺越大,表示缩小的程度越小,地图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 方向:
-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说明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 5.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 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平公正,社会和谐。
-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公平性原则: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 持续性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 共同性原则:全球共同行动,解决环境问题。
三、历史
-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远古人类:
- 元谋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 北京人:保留了较完整的猿人特征,会使用天然火。
- 原始农业:
- 半坡遗址:种植粟,养猪,制作彩陶。
- 河姆渡遗址:种植水稻,养猪,制作黑陶。
- 传说时代:
- 炎黄联盟:华夏族的祖先。
- 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首领。
- 早期国家:
-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建立,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商朝:汤灭夏建立,迁都殷(今安阳),又称殷朝。甲骨文是商朝重要的文化遗产。
- 西周:武王伐纣建立,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 远古人类:
- 2. 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时期:
- 社会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 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 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
- 战国时期:
- 兼并战争:长平之战(秦胜赵)。
- 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 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 百家争鸣:
- 儒家:孔子(仁政、以德治国),孟子(民贵君轻)。
-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
-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 春秋时期:
- 3. 统一国家的建立
- 秦朝:
-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 巩固统一:
-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
-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 文化:统一文字。
- 军事: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 暴政: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
- 秦末农民起义:
-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西汉:
- 建立:刘邦建立汉朝。
- 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 秦朝:
- 4.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佛教的传入:
- 时间:两汉之际。
- 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造纸术:
- 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 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对外交流: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 佛教的传入:
四、数学
- 1. 有理数
- 有理数的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分类:
- 按定义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 按性质分:正数、0、负数。
- 数轴:
- 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 作用: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比较数的大小。
- 相反数:
- 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 性质:a的相反数是-a。
- 绝对值:
- 定义: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记作|a|。
- 性质: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 有理数的运算:
- 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 乘法: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 除法: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 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 2. 整式的加减
- 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
-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
-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去括号法则:
-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 整式的加减运算: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 3. 一元一次方程
-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 等式的性质:
-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 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 设未知数。
- 找等量关系。
- 列方程。
- 解方程。
- 检验。
- 写答案。
- 4. 图形认识初步
- 几何图形:
- 点:没有大小,只有位置。
- 线:由无数个点组成,分为直线、射线、线段。
- 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 体:由面围成。
- 直线、射线、线段:
-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 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
- 角的度量:
- 角的单位:度、分、秒。
- 1° = 60',1' = 60''。
-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 余角和补角:
- 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 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
- 几何图形:
五、英语 (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自行补充)
六、其他科目 (如生物、地理,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自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