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
一、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1 地球形状
1.1.1 传统观点
- “天圆地方”:古代朴素的认知,局限性大。
- “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盖子罩在地上。
1.1.2 科学证明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直观证明地球是球体。
- 地平线上先见桅杆:解释原理(地球曲率)。
- 月食:地球阴影呈圆形。
1.1.3 地球的精确形状
- 地理学定义:近似球体的椭球体。
- 实际形状:不规则的椭球体,即“大地体”。
- 原因: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内部物质分布不均。
1.2 地球大小
1.2.1 赤道周长:
1.2.2 平均半径:
1.2.3 地表面积:
1.2.4 海陆面积比例
二、 地球仪
2.1 地球仪的定义与特点
2.1.1 定义
2.1.2 特点
- 能直观地反映地球的形状、大小、陆地和海洋分布。
- 能够显示经纬线和经纬度。
- 能反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2.2 地球仪的主要要素
2.2.1 经线
-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 形状:半圆,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
- 东经 (E):本初子午线以东。
- 西经 (W):本初子午线以西。
-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 东西经180°:东经180°与西经180°重合。
- 判断方法: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2.2.2 纬线
-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形状:平行圆,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两极最短。
-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 纬度: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
- 北纬 (N):赤道以北。
- 南纬 (S):赤道以南。
- 赤道:0°纬线,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
- 特殊纬线:
- 南北回归线:23.5°N 和 23.5°S,太阳直射点的最远界限。
- 南北极圈:66.5°N 和 66.5°S,极昼极夜现象的界限。
- 判断方法: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2.3 经纬网
- 定义: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的网格。
- 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即经纬度坐标。
2.2.4 方向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根据经纬线延伸方向确定。
2.2.5 比例尺
- 定义:表示地球仪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例。
- 表示形式:
- 数字式:如 1:100000000。
- 线段式。
- 文字式。
- 应用:用于计算地球仪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2.3 地球仪的应用
2.3.1 确定地理位置
2.3.2 测量距离
2.3.3 了解地球运动
-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2.3.4 认识海陆分布
2.3.5 学习地理知识
三、 地球的运动
3.1 地球自转
3.1.1 方向
3.1.2 周期
3.1.3 影响
- 昼夜更替:产生周期性的昼夜变化。
- 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间。
- 地转偏向力:使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2 地球公转
3.2.1 轨道
3.2.2 方向
3.2.3 周期
3.2.4 影响
-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导致季节变化。
- 昼夜长短变化: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 太阳直射点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
四、 总结
-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椭球体,地球仪是模拟地球的重要工具。
- 通过地球仪可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以及地理要素的分布。
- 掌握经纬线、经纬度、比例尺等基本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球仪。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