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运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球运动思维导图》

一、地球运动概述

1.1 地球运动类型

  • 自转: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 公转:绕太阳的运行运动

1.2 地球运动的影响

  • 地理环境:塑造地表形态,影响气候分布
    • 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影响生活习惯

二、地球自转

2.1 地球自转的特征

  • 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观察逆时针)
    • 周期
      •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 太阳日:24小时
    • 速度
      •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点相同(约 15°/小时)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 0

2.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2.1 地方时和时区的产生

  • 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 时区划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15°经度
    • 区时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时区数)
    •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经线地方时

2.2.2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 界线:晨昏线 (圈)
    • 太阳高度角: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晨昏线总是平分昼弧和夜弧

2.2.3 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利力)

  • 影响范围:所有运动的物体
    • 北半球:右偏
    • 南半球:左偏
    • 赤道:无偏转
    • 影响对象
      • 大气运动:信风、季风、气旋
      • 洋流运动
      • 河流侵蚀与堆积
      • 导弹、炮弹的轨迹

三、地球公转

3.1 地球公转的特征

  • 轨道:椭圆轨道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 速度
      • 近日点:速度快
      • 远日点:速度慢

3.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2.1 季节变化

  • 原因: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 四季划分:北半球为例:
      • 春季:3月21日 (春分日) - 6月22日 (夏至日)
      • 夏季:6月22日 (夏至日) - 9月23日 (秋分日)
      • 秋季:9月23日 (秋分日) - 12月22日 (冬至日)
      • 冬季:12月22日 (冬至日) - 3月21日 (春分日)

3.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23°26′N - 23°26′S)
    • 规律
      • 春分日:直射赤道
      •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
      • 秋分日:直射赤道
      •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3.2.3 昼夜长短的变化

  • 昼夜平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 昼长夜短
      • 北半球:春分日至秋分日
      • 南半球:秋分日至春分日
    • 昼短夜长
      • 北半球:秋分日至春分日
      • 南半球:春分日至秋分日
    • 极昼极夜现象
      • 范围:南北极圈以内
      • 夏至日: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
      • 冬至日:南极圈以南极昼,北极圈以北极夜

3.2.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概念: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最大值
    • 影响因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当地纬度
    • 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 = 90° - |当地纬度 - 太阳直射点纬度|
    • 规律: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四、地球运动的应用

4.1 时间计算

  • 区时计算
    • 日出日落时间估算

4.2 指南针的校正

  • 地磁偏角: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 根据季节和地点进行校正

4.3 农业生产

  • 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
    • 利用昼夜长短调整作物生长周期

4.4 交通运输

  • 航空、航海路线的规划
    • 利用科里奥利力修正航向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蛋白质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