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思维导图》
一、 运动和力
1. 运动的描述
1.1 机械运动
1.1.1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1.2 特点:普遍性,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1.2 参照物
1.2.1 定义:事先选定的,静止不动的作为标准的物体
1.2.2 作用: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运动,如何运动
1.2.3 选择:
- 任意性,根据需要选择
- 一般选地面、房屋、树木等静止物体
- 研究对象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
1.2.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 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静止
1.3 运动的快慢
1.3.1 比较方法:
- 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 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 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
1.3.2 速度
- 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
- v:速度,单位:m/s, km/h
- s:路程,单位:m, km
- t:时间,单位:s, h
- 单位换算:1 m/s = 3.6 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3.3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速度不变,沿着直线运动
- 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改变
- 是理想化的模型
1.3.4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
- 定义: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 公式:v = s/t
- 物理意义: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 并非速度的平均值
2. 力
2.1 力的概念
2.1.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1.2 特点: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 物体间力的作用需要接触,但非必要条件(如磁铁吸引)
2.1.3 单位:牛顿 (N)
2.2 力的表示
2.2.1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2.2.2 力的示意图
- 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 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3 力的作用效果
2.3.1 改变物体的形状
- 使物体发生形变
- 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2.3.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
2.4 重力
2.4.1 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4.2 公式:G = mg
- G:重力,单位:N
- m:质量,单位:kg
- g:重力加速度,一般取g = 9.8 N/kg
- 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2.4.3 方向:竖直向下
2.4.4 作用点:重心
-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3. 牛顿第一定律
3.1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3.1.1 实验过程及结论:推理出理想状态下,物体不受力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
3.2 牛顿第一定律
3.2.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2.2 理解:
- 理想实验,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
- 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3 惯性
3.3.1 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3.2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3.3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不是力
3.3.4 利用惯性:跳远,锤头紧固
3.3.5 防止惯性:系安全带,保持车距
4. 二力平衡
4.1 平衡状态
4.1.1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2 二力平衡的条件
4.2.1 大小相等
4.2.2 方向相反
4.2.3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2.4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3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4.3.1 平衡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合力为零
4.3.2 相互作用力:作用于两个物体,不能抵消
二、 密度
1. 质量
1.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2 单位:
1.2.1 国际单位:千克(kg)
1.2.2 常用单位:克(g),毫克(mg),吨(t)
1.2.3 换算关系:1 t = 1000 kg,1 kg = 1000 g,1 g = 1000 mg
1.3 测量工具:天平,台秤,杆秤,电子秤
1.4 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1.4.1 天平要放在水平台上
1.4.2 调节横梁平衡前,游码要归零
1.4.3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1.4.4 不要超过天平的量程
1.4.5 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要用镊子
1.4.6 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2. 密度
2.1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2 公式:ρ = m/V
2.2.1 ρ:密度,单位:kg/m³,g/cm³
2.2.2 m:质量,单位:kg,g
2.2.3 V:体积,单位:m³,cm³
2.3 单位换算:1 g/cm³ = 1000 kg/m³
2.4 物理意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反映了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的大小关系。
2.5 密度与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水在4℃以下反常膨胀).
2.6 密度的应用:
2.6.1 鉴别物质:根据密度查表
2.6.2 求质量:m = ρV
2.6.3 求体积:V = m/ρ
3. 测量物质的密度
3.1 测量固体密度
3.1.1 用天平测量质量
3.1.2 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体积
3.1.3 用公式ρ = m/V 计算密度
3.2 测量液体密度
3.2.1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3.2.2 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3.2.3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
3.2.4 计算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液体质量 = 总质量 - 剩余质量
3.2.5 用公式ρ = m/V 计算密度
三、 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声音的产生
1.1.1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1.2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1.1.3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1.2 声音的传播
1.2.1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2.2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1.2.3 真空不能传声
1.2.4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 > 液体 > 气体
1.2.5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
1.3 回声
1.3.1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1.3.2 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
1.3.3 利用回声测距:s = vt/2
2. 声音的特性
2.1 音调
2.1.1 定义:声音的高低
2.1.2 决定因素: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1.3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Hz)
2.1.4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 Hz - 20000 Hz
2.1.5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 的声波
2.1.6 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 的声波
2.2 响度
2.2.1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
2.2.2 决定因素:
- 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3 音色
2.3.1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2.3.2 决定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
2.3.3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1 噪声
3.1.1 定义: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2 噪声的等级
3.2.1 单位:分贝 (dB)
3.2.2 0 dB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2.3 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超过 9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超过 70 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 50 dB
3.3 噪声的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
3.4 噪声的控制
3.4.1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消声)
3.4.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吸声)
3.4.3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