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的画画超级漂亮随便一单元》
一、加减法的巧算
1.1 凑整法
- 定义: 将数字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再进行加减运算。
- 核心: 寻找与整十、整百、整千相近的数字。
- 技巧:
- 拆分数字:例如, 98 + 36 = (98 + 2) + (36 - 2) = 100 + 34 = 134
- 补齐数字:例如, 297 + 103 = (297 + 3) + (103 - 3) = 300 + 100 = 400
- 例子:
- 498 + 202 = (498 + 2) + (202 - 2) = 500 + 200 = 700
- 67 + 33 = (67 + 3) + (33 - 3) = 70 + 30 = 100
- 难点: 快速识别哪些数字适合凑整,以及如何拆分和补齐。
1.2 带着符号搬家
- 定义: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字前面的符号进行移动。
- 核心: 理解加号和减号的意义,并正确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 技巧:
-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减法的性质:a - b - c = a - (b + c)
- 例子:
- 128 + 56 - 28 = 128 - 28 + 56 = 100 + 56 = 156
- 234 - 67 + 33 = 234 + 33 - 67 = 267 - 67 = 200
- 难点: 正确判断每个数字前的符号,特别是多个连续减法时。
1.3 基准数法
- 定义: 选择一个接近所有数字的基准数,将每个数字与基准数的差计算出来,再进行加减。
- 核心: 简化运算,减少计算量。
- 技巧:
- 选择合适的基准数:通常选择最接近所有数字的整数。
- 记录每个数字与基准数的差:可以是正差,也可以是负差。
- 最后加上基准数乘以数字的个数。
- 例子:
- 201 + 198 + 203 + 199 = (200 + 1) + (200 - 2) + (200 + 3) + (200 - 1) = 200 * 4 + (1 - 2 + 3 - 1) = 800 + 1 = 801
- 难点: 选择合适的基准数,以及正确计算每个数字与基准数的差。
1.4 相同尾数先算
- 定义: 在加减混合运算中,优先计算尾数相同的数字。
- 核心: 减少进位和退位,简化运算。
- 技巧:
- 观察尾数:找出尾数相同的数字。
- 先计算尾数相同的数字:这样可以更容易地处理进位和退位。
- 例子:
- 37 + 43 + 27 = 37 + 27 + 43 = 64 + 43 = 107
- 难点: 在多个数字中快速识别尾数相同的数字。
二、图形的周长
2.1 周长的定义
- 定义: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 核心: 理解“封闭”和“一周”的概念。
- 图形类型: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等。
2.2 正方形的周长
- 公式: 周长 = 边长 × 4
- 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
- 应用: 求正方形场地、正方形桌布等需要的材料长度。
2.3 长方形的周长
- 公式: 周长 = (长 + 宽) × 2
- 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 应用: 求长方形花坛、长方形画框等需要的材料长度。
2.4 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 方法: 将所有边长加起来。
- 核心: 准确测量每一条边的长度。
- 技巧:
- 使用直尺或卷尺进行测量。
- 注意单位统一。
- 对于曲线,可以使用绳子沿着曲线绕一圈,再测量绳子的长度。
2.5 周长的实际应用
- 例题:
-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周长。
-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求它的周长。
-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7厘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9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 难点: 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时间的计算
3.1 时间单位
- 常用单位: 时、分、秒
- 进率:
- 1时 = 60分
- 1分 = 60秒
3.2 时间的换算
- 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 乘进率。例如,2时 = 2 × 60 = 120分
- 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除以进率。例如,180分 = 180 ÷ 60 = 3时
- 注意事项: 注意单位,不要混淆。
3.3 时间的计算
- 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计算技巧:
- 分钟不够减时,向小时借1小时,相当于60分钟。
- 将时间转化为同一单位进行计算。
- 例子:
- 小明早上7:30出发,8:10到达学校,经过了多长时间? 8:10 - 7:30 = 40分钟
- 电影下午2:40开始,4:20结束,放映了多长时间? 4:20 - 2:40 = 1小时40分钟
- 难点: 借位和进位时的计算,以及时间单位的换算。
3.4 时间的应用
- 例题:
- 一辆汽车上午8:00从甲地出发,下午2:00到达乙地,一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 小红每天练习钢琴2小时30分钟,一周(7天)一共练习多少时间?
- 难点: 理解题意,将时间单位转化为统一单位进行计算。
四、乘法
4.1 口算乘法
-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先把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 例子: 20 × 3 = 60, 300 × 2 = 600
4.2 估算乘法
- 估算: 将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 技巧:
- 四舍五入法:根据个位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 灵活选择估算策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 例子: 49 × 3 ≈ 50 × 3 = 150
4.3 笔算乘法
- 两位数乘一位数:
-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的每一位。
-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 三位数乘一位数:
- 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同。
- 注意:
- 对齐数位。
- 正确进位。
- 认真检查。
4.4 乘法的实际应用
- 例题:
- 一个书包45元,买3个书包需要多少元?
-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行驶5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 难点: 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
- 总结: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
- 拓展:
- 练习更多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份思维导图涵盖了三年级数学常见的一个单元,包含了加减法的巧算、图形的周长、时间的计算和乘法,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子。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