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下思维导图》
一、力与运动
1.1 力
- 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单位:牛顿 (N)
-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
- 校零:使用前校零。
- 测量范围:不超过量程。
- 施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 读数:静止时读数。
- 力的作用效果:
-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方向改变。
- 使物体发生形变: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
1.2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理解:
-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是实验事实基础上进行推理概括。
-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
- 牛顿第一定律是定义惯性的定律,也是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依据。
- 应用: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 理解:
1.3 二力平衡
-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条件:
-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 二力平衡: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 应用: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计算力的大小。
- 条件:
1.4 运动和力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物体受非平衡力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压强
2.1 压力
-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 与重力的区别:压力不一定是重力。
2.2 压强
-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公式:p = F/S
- p:压强,单位:帕斯卡 (Pa)
- F:压力,单位:牛顿 (N)
- S: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m²)
- 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 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 公式:p = F/S
2.3 液体压强
- 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同种液体,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公式:p = ρgh
- p:压强,单位:帕斯卡 (Pa)
- ρ:液体密度,单位:千克/米³ (kg/m³)
- g:重力加速度,单位:牛顿/千克 (N/kg),通常取 9.8 N/kg
- h:深度,单位:米 (m)
- 应用:连通器原理,液压机原理。
- 公式:p = ρgh
2.4 大气压强
- 存在: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 标准大气压:1.013×10⁵ Pa,约等于 76 cm 汞柱产生的压强。
- 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 应用:气压计,抽水机,活塞式抽水机。
2.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 规律: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 应用:飞机升力,喷雾器,风洞实验。
三、浮力
3.1 浮力
-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上。
- 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3.2 阿基米德原理
- 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 公式:F浮 = G排 = ρ液gV排
- F浮:浮力,单位:牛顿 (N)
- ρ液:液体密度,单位:千克/米³ (kg/m³)
- g:重力加速度,单位:牛顿/千克 (N/kg)
-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米³ (m³)
- 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 公式:F浮 = G排 = ρ液gV排
3.3 物体的浮沉条件
- 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 浮力 > 重力:上浮,最终漂浮。
- 浮力 = 重力:悬浮。
- 浮力 < 重力:下沉。
- 物体漂浮条件:浮力 = 重力,且 ρ物 < ρ液。
- 物体悬浮条件:浮力 = 重力,且 ρ物 = ρ液。
- 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密度计。
四、简单机械和功
4.1 杠杆
- 定义: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 五要素:
- 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 动力 (F1):使杠杆转动的力。
- 阻力 (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 动力臂 (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 阻力臂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
- 杠杆的分类:
- 省力杠杆:l1 > l2,F1 < F2。
- 费力杠杆:l1 < l2,F1 > F2。
- 等臂杠杆:l1 = l2,F1 = F2。
- 应用:剪刀,起子,天平,滑轮组。
- 五要素:
4.2 滑轮
- 定滑轮:
- 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 本质:等臂杠杆。
- 动滑轮:
- 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 本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 滑轮组:
- 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 省力情况:拉力等于重力的几分之一,取决于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忽略摩擦和滑轮自身重力)。
- 应用:起重机,吊车。
4.3 功
- 定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力做了功。
- 公式:W = FS
- W:功,单位:焦耳 (J)
- F:力,单位:牛顿 (N)
- S:距离,单位:米 (m)
-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注意: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 有力无距离。
- 有距离无力。
- 力与距离垂直。
- 公式:W = FS
4.4 功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 公式:P = W/t
- P:功率,单位:瓦特 (W)
- W:功,单位:焦耳 (J)
- t:时间,单位:秒 (s)
- 公式:P = Fv (v为速度)
- 理解: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应用: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人的功率。
- 公式:P = W/t
4.5 机械效率
- 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 公式:η = W有用/W总
- η:机械效率
- W有用:有用功
- W总:总功
- W总 = W有用 + W额外
- 注意: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减小额外功。
- 公式:η = W有用/W总